王灵仙
摘 要: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不能完全实现应有的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方法。借鉴发源于澳大利亚的同伴教育理论及其源于的理论基础,浅谈了该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
关键词:同伴教育;共进;激励;互导;互助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英文名称Peer Education。在英语术语中,同伴(peer)就是身份相同的人;属于相同社会群体的人,尤其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而教育(education)关系到发展(development)、培训(training),或者对既定的人或事物的见解(persuasion),或者教育带来的知识(knowledge)(韦伯大字典,1985年),即指在学习中,人的知识、态度、信仰或行为的发展。毫不奇怪,中学生往往从同伴那里获取信息,同伴教育是以积极的方式利用同伴间的影响。
一、同伴激励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熟悉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于进步行动。往往来自同伴的激励与鼓舞更能打动学生,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他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激发他的潜能。
初三了,不仅意味着中考即将到来,更为紧迫的是,体育中考将先一步而来,有些体育项目不甚理想的学生开始变得焦虑。男生小戈个子比较小,对自己的实心球投掷没有信心,他经常沮丧地跟身边的同学说,我体育中考分数如果能有25分就很不错了。
自从对全班学生实行了平时的体育锻炼分组后,小戈的组长小王关注到了小戈这种沮丧的心态。小王开始在每次的训练中鼓励小戈,并且手把手地教给小戈投掷实行球的动作要领。在训练时,我时常可以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对话:
“小戈,你看,就是这样投。”“对,就这样,你肯定行的!”
“真的吗?我也可以投满分的吗?”
“绝对没问题,你看,这不就远了这么一大截!”
……
期末最后一次体育模拟测试,小戈的实心球项目拿到了9分,他的脸上洋溢着对体育中考充满信心的微笑。
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理性行动理论,此理论说明个体接受推荐行为的愿望取决于:(1)个人的主观信念,即个体对于此行为的态度以及对于行为结果的信念。(2)个人的社会规范信念,即个人的意见如何收到社会的规范和标准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同伴教育认为,青少年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其同伴的想法和做法的影响。青少年可能被其尊重的同伴的各种期望所激励,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提高要求。
二、同伴互导
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有些学生,不管你煞费苦心,软磨还是硬泡,他们有时候总是不领情、不能有效沟通;或者不管你是如何的和颜悦色,在你的学生心目中,你总是那个带着班主任头衔的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块你到达不了的地方。往往这种时候,来自同伴的一些看法或者建议更能让他接受并为之改变自己的相关言行举止。
团支书小范过去一度在一些价值观以及个人立场上摇摆不定,分不清轻重。我冥思苦想,决定从这个学期开始,让她以团支书的身份,针对班级里发生的一些现象,每个星期至少找一名同学谈心,从思想与行为上引导,帮助这位同学不断完善自我,并且要做好每一次谈心的时间以及内容、效果等方面的记录。
小张成为入团积极分子一个星期后,被班长发现在男生厕所照着别人的作业本补作业。我将此事告知小范,并对她说希望她能帮助小张成为一个合格的入团积极分子。于是,小范三番五次的开始找小张谈话,到处寻找理论与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小张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及今后该拿出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小范自己也更加明确了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团员应该怎样在言行举止上严于律己。
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都受到过来自小范大大小小的各方面的“教育”,思想上、行为上有了不少的改观;小范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自我约束和反思启发,价值观上发生了蜕变,为人越来越正派,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肯定。
同伴教育认为,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加通俗,各种行为更有亲和力,动作更易模仿,意见和建议更容易被采纳,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力大于任何一种说教。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
三、同伴互助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B.&Showers,B)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coaching)的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他们在研究中验证了这一假设,并证实了同伴互助的效果: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作为一个同样拥有众多同伴的群体组织——学生群体,你会发现,同伴互助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期中考试马上将至,恰逢语文、数学教师外出洋思学习。作业的订正怎么办?平时就有部分学生对于每天的订正不是来不及就是弄到很晚,闹得情绪很不好。这下子教师都不在了,不是更加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了吗?
这个问题很快就在大家的众志成城下解决了,你看,这列与列之间的一对一订正过关不要太积极,同时也表现的气氛非常开心。来自同学的帮助让被帮助的同学感动,不由地加快了速度;同属于帮助别人行列的同学之间也在较劲,看看是你帮助的对象完成的快,还是我帮助的对象完成的快。放学的铃声响了,他们都依然迟迟不肯离开教室……
作为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揭示,学习活动的内在机理是互动,学习互动包括外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内部“个体与自身的互动”,而且前一种外部互动促成后一种内部互动。同伴互助就是一种外部的互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即使原本在这一方面速度较慢或者有所怨言的学生也开始变得乐此不疲。
四、同伴共进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动力叫做竞争。
男生小陈跟成绩与他差不多的五个学生坐在同一列,每个星期、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个课间,他们间的竞争异常的激烈。小陈好多次跟我说:“老师,我感觉坐在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我经常有一种感觉——只要我哪一个地方稍微不留神,别的同学就会超过我。”各科教师都在我面前纷纷表扬小陈,说他上课效率提高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小陈的成绩跟以往几个学期相比,这个学期不在浮浮沉沉,而且能稳居年级前列。
同伴教育认为,同伴之间容易争强好胜,相互之间的心理暗示起着比较大的作用。通过这种作用,同伴之间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此外,同伴教育还可以围绕同伴交流、同伴互动、同伴示范、同伴对话、同伴评价、同伴共进、同伴鼓舞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与设计,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中国高教探讨,2010(04).
[2]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汪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08.
[4]张耀,王清峰.在青春期教育中开展同伴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1(11).
[5]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