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
摘 要:讨论了大众化基础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大众化基础教育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基础教育;教育发展
唐初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之后,应试教育就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流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仍然沿用应试教育作为国家的主流教育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飞速发展,如何全面提高全民教育素质,并以此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成了中国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大众主义教育观,这个观点认为教育应该是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部分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对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与规范的掌握和形成。笔者比较认同这种基础教育观点,就基础教育中的大众化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受教育者有选择教育的权利
基础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基础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采取全民性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提取精英和愚化百姓的应试教育方式。
基础教育不仅要实现教育本身的全民性和大众化,同时也要适时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这种适应过程必然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基础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决定了受教育者有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能够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教育没有选择受教育者的权利
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育者很难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更难从微观上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这就决定了教育者在决定教育内容的时候,教育内容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都会有巨大的偏差,这种教育本身很难起到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让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可以让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让教育适时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让教育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的时候,本身就能够恰当衡量各方面的情况,给自己的未来一个很好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
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的时候,也会受到客观教育条件的影响,但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选择却能够直接对政府和社会的教育投资形成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客观教育条件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失误,但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久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这种判断失误会在不断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恰当合理的修正。
三、应试不是教育的主导
在教育选择受教育者的时候,应试是教育的主导。应试反映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但这种需求只是对教育者主观愿望的真实体现,并没有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完全联系在一起。在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时候,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主导,受教育者的需求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现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由受教育者的需求主导的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大众化决定了所有受教育者都有接受到合理教育的权利和保障。受教育者之间既没有接受下一阶段教育方式的竞争,也没有就业方面的竞争,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切实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
所有受教育者都可以选择到下一阶段的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唯一需要面对的就是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下一阶段的受教育过程。由于受教育者选择的教育总是能够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相结合,因此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就业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大众化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是受教育者对自身的测试,而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测试。教育者只能指导受教育者自己考查自己的合理方式,却没有规定受教育者应试试卷的权利。教育者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应试试卷只能是对自身教育质量的检查,是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改革的客观参考,而不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考核。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讨论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选择和被选择关系以及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教育方式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教育方式。只有在受教育者的需求主导下的社会教育发展才能够最终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滢坤.论唐五代科举考试与文字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钟启泉,有宝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教育发展研究,2004.
(作者单位 贵州省毕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