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炳松
摘 要: 培养学生批判气质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也是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本文根据头脑风暴法实施原则与批判气质的内在一致性,运用头脑风暴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高中生批判气质培养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批判性气质 头脑风暴法 实践性
一、批判气质定义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所见所闻所学的信息、事物、知识的准确性、真实性、及价值与意义的独立评析判断,从而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1]批判性思维的气质,简称批判气质。它是一种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进行评判的开放心理状态、主动倾向、强烈意愿和积极批判意识。关于批判气质的具体构成见仁见智,比较而言,美国加利福利亚批判性思维特质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较具代表性。他们将批判气质呈举为以下7点:求真、自信、开放心态、分析性、系统性、好奇心、认知成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式上,《课标》要求“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评价方式上,《课标》主张“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以上三种方式的转变,均要求注重“批判气质”的培养。因为批判思维的自由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保障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离开批判气质,创新意识和相应的实践能力便失去了第一动因;教师如果缺失批判的意识和技法,缺乏对自我角色的批判性定位,缺乏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尤其是缺乏对旧有评价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我們将根本做不到对学生和历史教学的综合性评价。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气质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有效转变,也是课改精神及历史新课标的核心要义。
二、头脑风暴法原则与批判气质的内在一致性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由在美国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提出的。意指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通过无限联想和广泛讨论,激发产生某些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新思想。[2]它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侧重于:面对某一要解决的问题,以批判性的眼观审视,群体运用发散性思维,达成某些利于解决的创造性设想、方法;后者侧重于:对这些创造性方案进行质疑,以否定的原则逐一分析现有方案的可行性基础,还可以提出新的设想,最后将筛选出来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方案清单。
从头脑风暴法的实施目的和运作流程来看,它要遵循自由畅想、延迟评判、以量求质、求异创新、限时限人、综合改善等原则。这些原则与批判气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自由畅想原则,让学生在一个身心放松、气氛友好的氛围里,天马行空,各抒己见。以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思考、讨论中,保护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自信心。有了这些批判气质,会促使同学们萌发相应的主观情感需求和积极的求知动力。
延迟批判原则,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指责,直至进入质疑头脑风暴阶段才能评估原先的观点。该原则以最大的开放心态包容各种观点,不准挫伤别人的自信心。在质疑阶段,才允许自我批判或是互相批判,如有错误,及时纠正,这是认知成熟的表现。
以量求质原则,强调提出观点的数量,不要刻意关注质量。以开放心态,允许各种观点的提出,多多益善。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推理能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主张,无限追求真理。
求异创新原则,主张每个人都能提出更多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相信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秉持分析性、系统的气质,善于自我评估、自我调整以提出新方案,或者剖析、综合别人观点,从中汲取灵感,提出新设想。
限时限人原则,一般认为每个小组不宜超过10人,能力高低、性格差异的学生编为一组,以使每个学生能以开放心态,充满自信地参与进来。根据探讨主题的难易度限定时间,一般不建议超过30分钟。恰到好处的限时原则,以保障参与者有思量的容量,同时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竞争性,进而在头脑风暴中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综合改善原则,既要求在直接头脑风暴过程中,可以嫁接、转换、整合、改进别人的观点,形成自己新的设想,又要求在进入质疑头脑风暴阶段后,进行分析性、系统性地反思,质疑自己或他人原先的设想,无限接近真理或达成最佳答案。
当然,上文讨论的头脑风暴原则与批判气质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是交互作用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交互作用的多元开放关系。
三、实践性研究
正是由于头脑风暴原则与批判气质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头脑风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气质的培养。
1.运用头脑风暴法营造培养批判性气质的自由氛围。
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批判性气质及思维的外在环境。在一个自由氛围下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批判意识、批判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批判气质。
营造批判气质的自由氛围契机、方式非常多元。比如,笔者在每学期开学伊始,拿到新教材,第一节课便是组织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挑刺”。同学们一开始很是惊讶,心想:“教科书还会有错啊!”接着是满怀新奇地开始“找茬”。起初,只能找到一些标点符号错误,随后,有学生还能发现一些错别字,如选修一P111,右下图注明的是“日本农业欠收”,应为“歉收”。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不少学生甚至能关注实际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者是阐释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必修二谈及司母戊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代表器物时,有学生指出:2011年国家博物馆宣布“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这都成了当年中国十大文物事件,教科书怎么还没有做出更改和解释呢?
总之,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批判意识,是通过自我批判、相互批判的形式养成批判的习惯,抑或对教科书、老师、流行观点、或是现行制度的示范批判。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营造一个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的自由氛围,推动批判气质的养成。
2.运用头脑风暴法养成批判性气质的操作。
以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为例,本课文本简单、内容具象,且与学生生活体验相关。初期可以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开展头脑风暴式教学,遵从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要保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
全班42人,分成6组,呈“∩“字形排列。课前发放资料包,并据本课课标设置如下问题以便课前准备:(1)寻找身边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举例说明,互联网对你的多元影响。(3)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前两个议题容易上手,花较短的时间进行两轮头脑风暴的热身。随后,通过幻灯片补充观点冲突的材料,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唤起问题意识,进入第三个议题。本议题恰恰就是课标要求的核心内容,遵循头脑风暴的原则,展开头脑风暴流程,使用得当,既可使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养成具有可操作性,又能激发学习积极情绪、串联诸多知识、参悟思维方法、获得生活启示,达成三维目标。下图呈现的是:根据第三个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厘清头脑风暴6原则与批判性思维7气质之间的关系,开展思维激荡,运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养成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实际操作流程如下:
议题: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直接头脑风暴 → 头脑风暴原则與批判气质交互作用 → 形成6组观点 → 质疑头脑风暴 → 合并同类、质疑筛选、形成议案 → 达成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6个小组15分钟头脑风暴,共提出45个观点,删去重合的共31点。分类如下:1.对生产方式影响;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4.消极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过程:1.感知并积累了知识;2.加深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方法:1.观点与例证并重,史论结合;2.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3.合作学习、概况、分析、阐释、推理、想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态度、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多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普世主义等价值理念、情感态度在头脑风暴中得到自我体验、感悟和内化。
3.以“自由畅想原则”为例,阐释头脑风暴如何培养批判气质。
阐释1:以自由畅想原则为例说明头脑风暴相关原则如何利于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养成。相信自己,畅所欲言,这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比如,有位学生说:“科技发展让我可以参加2023登陆火星志愿者计划,成为首批火星人,即便有去无回,我也愿意。”正是因为自由畅想原则的保证,学生才可以自信表达此观点。也正是这看似荒诞的观点,触及到一般学生想不到的问题,即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阐释2:求真就是追求真理。一是即使他的观点不受认同,他也为此坚持不懈;二是当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有误时,能积极纠正。比如,另一学生自由畅想了很多例子来证明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如科技发展对现代主义美术、对摇滚乐、对影视艺术的影响。其中有这么个例子:正是光的折射、反射定律的发现,推动了一批青年画家痴迷捕捉光色下的“瞬间印象”,进而产生印象派。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虽然印象派主要受光谱学研究和摄影技术进步的影响,而不是受光的折射、反射定律的启发,但他能坚持自己的视角探寻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阐释3:好奇心是指个体遇到新问题时持有的注意、怀疑、提问、操作的心理倾向。自由畅想原则就是让同学们解除思维框架和心理拘束,任由内心感受、直觉灵感、知识储备、逻辑推理等因素激发心智。不约束、不设限,任由学生的注意、质疑等心理倾向自由发展,这其实就是对好奇心的积极保护。比如,有一位学生因上述议题而对“在科技发展到毁灭地球那一天能否阻止地球的毁灭”这一悖论,十分好奇。为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位学生开始研究悖论问题。
阐释4:开放心态是指包容别人不一致的观点,并以开放心灵寻找分歧原因、完善思想。在质疑头脑风暴阶段,笔者将45个观点清单反馈给6个小组,再次以自由畅想原则,请各组秉持开放心态思考分歧原因,比对哪个合理,合并类似观点,谨慎去除不合理观点,最后,整合该议题的知识体系,较好地完成课标要求,还意外地发现同学们的开头思路,将必修三诸多知识点串联,做了一次带有专题性的知识梳理。
四、小结
本课教学中,先后三次运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批判性气质及相应技能的作用,较好地达成课程目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所谓的三维目标其实主要是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四个突出问题,即想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学(过程与方法)、学会(知识与能力)和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由、活跃、有趣的氛围下,让学生想学;教会如何查阅资料、表达自己、合作学习、探究方案、自我评估等技能,教学生会学;在头脑风暴中,丰富了知识,解决了问题,锻炼了思维,学会了技能,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世界意识,学会做人,实现历史教学的最高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小青.西澳大利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以西澳大利亚首府perth市为例,2010.
[2][美]A·F·奥斯本.创造性想象.王明明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