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青
布鲁诺曾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到兴趣,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是说明要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就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有切实的胜任感。
学生作文也是如此。要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教师就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沿着“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的轨迹一路走下去。
一、巧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激励成功
相传古代塞普斯岛有一位俊美的国王叫“皮革马利翁”,他精心雕刻看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奇迹终于出现了——少女竟活起来了!
如何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服务于作文教学呢?首先,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当作“象牙少女”,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作文中的点滴优点,如语句通顺连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过的新词在作文中能正确运用,能恰当地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都“小题大做”地大加赞赏,认为他们都有天赋,写的文章非常好,教师热切的期望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它对学生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曾教过一名三年级的女学生,她的语文基础很不好,但上交给我的第一篇作文竟是文质优美的文章,一看便知是抄袭的,我给评了个“良”,并在班上表扬她爱看课外书。课后,我私下里向她指出,她参考课外书的内容多了些,希望下次作文能独立完成。第二次的作文题目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她果然独立完成,作文感情是真实的,内容也还具体,显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里面有许多病句(最后一句话也是病句),但我以为写得不错,引导她稍加修改,就成了这样一句话:“小布娃娃,我心爱的宝贝,陪伴我度过一年又一年美好的时光。”我在班上再次表扬了她。此后,她的作文进步很快,有篇作文还在校刊《小苗圃》上发表出来。从冰冷的象牙少女变成活生生的少女,自非一日之功,但期间热切的期望和激励必不可少。
其次,要讲究激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学好作文的方法很多:取消对学生作文不及格的评价,实在写不好的作文可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修改后再评定为成功作文;讲评课上让学生上台朗读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乃至于全文,教师适当点评(以表扬激励为主);寒暑假前,让学生交一篇本学期写得好的习作作为一项期末成绩寄给家长;开辟作文园地,让全体学生都有权利张贴自己满意的作文……只要是能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二、顺应儿童天性,写好想象作文
对成人而言,写实作文往往要比想象作文容易些,儿童却正好相反,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月球上的世界,想到地下面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到天空,他们想潜入蚁穴……”儿童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幻想,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正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不喜欢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作文题目不够儿童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心灵不合拍,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作文时“情动而辞发”,“情”未动,则何“辞”以发?此时,学生写出的作文成人化、假话、套话自不待说,正所谓“抄书抄报,穿靴戴帽,通篇胡说八道。”长此以往,不仅达不到练笔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对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十分不利。有些家长最怕的就是老师教孩子作文,因为他们发现孩子染上了说假话的坏习惯。“没有想象就没有作文。”作文教学应根据儿童长于想象的特点,顺应其天性,满腔热情地引导他们放开手脚,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创新人格。在想象的天地里,儿童驾轻就熟,首先解决了“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问题。
在平常的作文小练笔中,突出想象作文的地位。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续写课文的艺术留白处;可以是故事讲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假如我当上了县长》《她哭了》……还可以教学生自己编童话、故事、寓言。这类的练笔,学生不以为苦,作文就容易获得成功。
三、积累大量素材,奠定成功基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创设条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拔河、接力、三分钟演讲、故事会、游戏、登山、野炊、看日出日落、学校新闻采访、家庭社会调查……支持儿童随家长外出旅游,增长见识。生活丰富多彩,习作才会有生活气息,写实作文才能融真情实感,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真实”。
其二,创设条件,广泛阅读。吕叔湘先生指出:“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阅读量,绝非轻而易举,学校应开放图书馆,让学生有书可借,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捐书,组建班级图书馆,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量。此外,要讲究读的方法,保证读的质量,可以借鉴徐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做好读书笔记,交由教师定期检查。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