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瑞
摘 要: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格等方面,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造性想象 创新心理品格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建立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无疑,在高中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探析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人类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与非智力因素(需要、求知欲、兴趣……)高度协同活动的表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以贯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和训练。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强化其创新意识。
1.创设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提出一些使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使学生在渴求结果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新课学习中。
如笔者在讲授“液体表面张力”时,提出:①布料会漏水,为什么布面做的雨伞能遮挡雨水?②为什么毛笔浸在水中会散开,提出水面则收拢?这些生活中最常见而学生又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的提出,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设疑,甚至是大胆质疑,是诱发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带着不同的问题进入课堂时,他们已经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的解难答疑,很快会进入本节课的中心,大大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生提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是否相等?”“为什么说肩挑背负,劳而无功?”等问题就孕育着学生的创造萌芽。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组成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海阔天空,无穷无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切莫视而不见。如通过重力场想象静电场,通过弹性势能想象分子势能,由电场线想象磁感应线,等等。
例:如图1,已知质量为0.99Kg的物体M放在光滑圆弧形轨道OA的最低点O,圆弧轨道半径为39.2m,一质量为m=0.01Kg的子彈以100m/s的速度击中并留在其中,求物体从开始运动到返回O点所用的时间。
经分析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不难发现物体受重力和轨道支持力作用完全类似于单摆的情况。
想象:利用单摆模型求解,通过计算可知偏角α<5°,即利用单摆周期公式可求出时间t=2π(s)。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格
创造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创造心理品格所决定的,而创造心理品格则是创造者智力与非智力品质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
1.将唯物辩证法贯穿于物理教学过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唯物辩证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物质运动”观、“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的原则,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2.运用物理学史实激励学生。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介绍了物理学史相关内容,特别是物理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介绍,为物理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中学物理学史实涉及整个物理学发展进程,这些史料反映了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奋发探索、勇于献身、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激励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将这些史料加以分类,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有利于促使学生创新心理品格的形成。
总之,物理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工作,不论是理论的形成,还是教学实践都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探索,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