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班留学生“再”和“又”与否定词连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2013-04-29 18:27:45续文嘉丁泽良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续文嘉 丁泽良

摘 要:“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教学中是重要的语言点,也是初级班留学生极易混用的两个词。基于课堂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所发现的留学生的偏误情况,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时的理解。文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对学生偏误情况的分析,设计了一整套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计划,并在每一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再” “又” 否定词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再”和“又”作为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是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预科班教学的重点之一。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一对一辅导教学,还是在日常交流对话中,留学生将二者混用的情况屡屡出现。要想解决留学生使用“再”和“又”的偏误问题,汉语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将首先分析“再”和“又”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的语义特征,然后,再对所调查的相关偏误进行系统分析。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班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的学习情况。在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从描写和解释两个角度分析了被试学生的偏误,希望能够在分析中发现教学漏洞,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文章中所使用的例句除少数为笔者根据语感所造之外,皆出自于《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下)这三本书,出自他人论文的例句在文后皆有标注。

二、预科班留学生“再”和“又”与否定词共现的偏误分析

(一)学生及学习背景介绍

本次被调查的留学生共有40人,所在班级为预科班,学习汉语时间为六至七个月。由于被调查的留学生在接受调查时已经参加了一次新HSK四级考试,因此,其汉语大致为新HSK四级水平。“再”和“又”是在《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下)中学习的语言点。

(二)“再”和“又”與否定词“不”和“没”共现的语义分析

“再”和“又”与否定词“没”“不”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表现的灵活性并不一致,“再”分布在否定词的前后皆可,但是“又”只能分布在否定词之前。

“再”分布在否定词的前面或后面时,表达的语义不同。当“再”位于否定词后面时,“表示动作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如“他走了之后没再来”“唱了一个,不再唱了”,这两个例句中,“再”位于否定词之后,表示“来”和“唱”这两个动作添加的未实现。

当“再”位于否定词前面时,虽然也表示动作的不重复或不继续,但是语气却要更强烈、更坚决,中间有时加“也”有“永远不”的意思,如“他再也不来了”,所表达“不来”的意思更强烈,动作添加未实现得更彻底。

当“没”和“不”位于“再”前面时,是“客观地陈述某种变化”,如:

(1)那件事情以后,他不再来了。

(2)他走了之后没再来。

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说话人是客观陈述的心态。但当“没”和“不”位于“再”后面时,常常表示主观上的决心或者保证,如:

(3)以后再不喝酒了。

(4)他再没说什么,掉头就走了。

这时说话人的语气很强烈,“再不”有“永远不”的意思,主观性很明显。这时,“也”可以用在“再”的后面,表示对“再不/没”的强调,如:

(5)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6)他再也没说什么,掉头就走了。

“也”可以与“再”分开使用,在“再……也”的格式中,“也”不仅表示强调,还有“仍然”义,如:

(7)情况再严重,我们也能想办法对付。

(8)再好的笔也经不起你这么使呀!

而在现代汉语中,“又”只能分布在否定词的前面,如只能说“今天她又没来”,而不能说“今天她没又来”。因为“又”表示的是动作(状态)重复已经实现,因此在语义上,这个被重复的动作(状态)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处于“已然”后的存在状态,既然这一动作(状态)已经存在,那么前面就不能用表示不存在的“没”和“不”修饰,如上面的例子,“又来”表示“来”这一动作已经实现,这个已经实现的动作“来”前面就不能插入表示“未实现”的“没”,所以,“今天她没又来”既不符合语法要求,也不符合逻辑。

“又”与否定词连用时,不仅可以表示动作重复的失败,还可以用于加强否定,表示一种强化的否定。如:

(9)他又不会吃人,你怕什么?

(10)他怎么会知道?我又没告诉他。

这时的“又”不再是强调动作的重复义,而是增强句子的否定语气,使否定意义更彻底。

(三)“再”和“又”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的偏误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否定句中的使用,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用括号里的词补全句子”的方式,题目为将“再”或者“又”放在所给句子里合适的位置上(A和B选项是主要考察点,C选项是干扰项)。如:

我A不B吃饭C就要饿死了。(再)

经过统计,40位学生具体的偏误情况如下:

调查问卷的第一和第二,第九和第十是两组考察学生对“再不”和“不再”理解的题目,中间第三到第八是对“再”和“又”与“不”和“没”在句中位置关系的对比考察。根据上表可以看出,第一、九、十题的偏误率远高于其他题目,说明被调查的40位初级留学生对“再不”和“不再”的理解程度要远低于其他语言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被试对“再”和“又”与否定词在句中位置关系的理解程度,我们同时做了其他两项对“再”和“又”学习情况的调查,这两项调查是考察“再”和“又”能表达的句子时态以及“再”和“又”在句中与能愿动词共现的位置关系。因为初级留学生主要接触的有关“再”和“又”的语言知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因此,我们便以这三个角度为切入,同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40个被试进行调查。下表是三次调查的偏误频次和偏误率的统计:

上表反映了三次调查的偏误情况对比。可以看到,对“再”和“又”与“不”和“没”在句中位置关系的调查,无论从平均偏误频次(14.7)还是平均偏误率(36.75%)上,都比前两个部分的偏误情况严重。

同时,在分析与否定词共现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5名留学生(占总人数的12.5%)的10道题选项一致,即10道题不是都选A就是都选B,也就是说,这5名学生认为“再”和“又”与否定词在句中的位置关系变化没有语义区别。

通过本次调查内部以及不同调查角度之间的对比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试对“再”和“又”与“不”和“没”在句中位置关系的理解程度最低,偏误情况最严重。

我们认为,造成留学生这部分偏误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汉语本体角度来看,副词“再”和“又”都表重复义,与否定词“不”“没”连用时,都表示对一个重复动作的停止或未实现。为什么“再”的位置可以灵活地分布在“不”和“没”的前后,而“又”的位置则必须是在“不”和“没”之前呢?对于汉语处于初级水平的预科班留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和学习范围。因此,在教材讲解和课堂教学没有针对这一语言点进行专门训练的情况下,便容易出现较高的偏误率。

2.从教材角度来看,教材中集中出现的共31个使用“再”和“又”的句子中,只有3个句子是二者的否定形式,这三个句子是:

(11)他上午来了,下午没有再来。

(12)他昨天没来上课,今天又没来。

(13)她昨天没有上课,今天又没有上课。

其中,后两个包含“又”的句子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相似。此外,教材中并没有单独提及“再”和“又”与否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在留学生刚接触“再”和“又”时,就没有树立相关概念,也没有进行相关的课后练习,因此,与其他训练较多的语言点相比,偏误率就会较高。

三、“再”和“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环节设计

在对预科班初级水平留学生“再”和“又”三种典型的偏误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下一步便是根据分析结果,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任何科学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陈昌来,2010:121),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和环节的设计中,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明确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后,可以把“再”和“又”这对易混淆的语言点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安排各有侧重的训练,把平面的教學策略转化为立体的多维度的教学设计。

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属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教师此时主要介绍“再”和“又”的基础语言知识,然后进行简单的机械性练习,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初期阶段,针对“再”和“又”在句中与否定词的位置关系,教师首先介绍,“再”通常位于否定词的后边,表示对未实现的动作的否定,“不”和“没”各举一例:

(14)回国以后,她就不再学习汉语了。

(15)自从锻炼身体以后,他没再生病。

由于初期教学阶段里,学生对“再”和“又”的理解较浅,所以初期阶段的教学先不讲解“再”位于否定词前的情况,“再”的其他用法也不介绍。

与“再”相反,“又”通常位于否定词的前边,表示对已实现的动作的否定,同样,“不”和“没”各举一例:

(16)今天他又没来上课。

(17)天太热,我又不想吃饭了。

以上两条便是在初期阶段,教师应讲解的语言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种语言的“规则意识”,即“再”与“又”在句中的分布基本上是呈互补状态的,要提醒学生注意分辨这对易混淆的语言点。

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属言语技能的教学。教师此时要补充介绍与“再”和“又”相关的较难的语言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初期阶段的语言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处于过渡期,起到学生对语言点理解和运用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再”与否定词共现的位置进行补充:“再”可以放在否定词“不”的前边,表达一种假设或者说话人坚决的、强烈的情感。如:

(18)爸爸,我(要是)再不吃饭就饿死了。

(19)她每次都迟到,我再(也)不和她一起去逛街了!

第一个“再”用于假设复句中,位于否定词“不”之前,表达假设的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强烈的语气;第二个句子中的“再”同样位于“不”之前,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生气的语气。

教师在介绍“再不”的用法后,需要总结“再不”和“不再”语义上分别表“主观决心”和“客观变化”的区别,并同时提醒学生,“又”只能位于否定词的前面,而“再”前后皆可。

后期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交际能力的训练,属于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内在语言能力的拔高型阶段。教师在此时总结“再”与“又”的语言点,给学生建立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然后带领学生进行交际练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再”和“又”完成交际任务。

这一阶段,教师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再”和“又”在句中与否定词的位置关系进行补充和总结,主要补充“再”和“又”在否定句中表强调的方式和用法:

“再(不/没)……也”,“也”用在“再”的后面,表示对“再不/没”的强调。

“又”与否定词连用时,除了可表示动作重复的失败,还可以用于加强否定。

在补充完二者的强调用法后,教师需要全面地总结三个阶段对“再”和“又”在句中与否定词共现的知识点,具体总结如下表: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预科班教学中,像“再”和“又”这样让学生易混淆的语言点还有很多。有些教师在讲授这类易混淆的语言知识时,一开始几乎就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讲解完,然后在练习中机械性地一遍遍复习所有的语言知识,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在介绍了一组易混淆的语言点后,不能弃之不顾,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也要循序渐进、善始善终,这样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以旧知带新知,不断强化对此类语言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彭小川,李守纪,王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陈昌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建勤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周刚.说“再”[J].汉语学习,1994,(3).

[8]李文治.关于“又”和“再”[J].汉语教学与研究,1982(1).

[9]杨淑璋.副词“还”和“再”的区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10]史锡尧.“再”语义分析——并比较“再”、“又”[J].汉语学习,1996,(2).

[11]蒋琪,金立鑫.“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3).

(续文嘉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0024;丁泽良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0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2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54:17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48:41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