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OUGH的层级多义模型

2013-04-29 00:44倪捷鸣
考试周刊 2013年66期
关键词:界标多义范畴

倪捷鸣

摘 要: 不同于以原型为中心建立辐射型多义网络的研究范式,THROUGH层级多义模型的建构不仅能够分析词义引申的认知理据,还能解释语境对词义的具化影响。此模型设定THROUGH有上位概念层与下位语境层。在上位概念层有一个主图式范畴及三个次图式范畴,分别表述为:“穿越”、“在……内部运动”、“在……内部扩散”、“运动至……边界”。位于同一概念层的主次图式之间是认知转喻的邻近关系。下位语境层是上位概念层抽象图式的具化引申,是上层图式范畴融于认知语境、认知操作实时推导的结果。此模型体现了上位概念层的开放性与下位语境层的动态性,下位语境具体义对上位抽象图式范畴的引申具有系统的理据性。

关键词: THROUGH层级多义模型 上位概念 下位语境层

英语介词是最复杂常见的多义词类之一。由于介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语义分类繁杂,介词的多义性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语言学研究大多认为英语介词的多义繁殖现象是源义向语义建构者心理空间任意投射的结果。通过投射形成的心理词汇在语义的构建形式上是非系统化的,是受到具体语境规约限制的。纵观各学科、各学派从各个角度对介词多义现象作出的研究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采取描述性的方式分类罗列某个介词的不同意义,把重点放在介词与其他词类发生关系时的作用上,介词语义结构中原型意义的确定,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和各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几乎没有得到科学统一的解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介词的多义性研究又拥有了新的探讨余地。从认知语义角度分析,介词拥有系统的理据性语义网络,介词的多义现象折射出人类经验和认知机制的复杂性。以英语典型介词on,in,over,across等为例[1]进行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下面笔者将继续深入展开对英语介词through的多义性研究。

Through的主要句法功能为介词,也可因认知突显而转类为副词、形容词或词缀。从语义场理论和纵聚合关系来看,through与表“遍及”的over,表“穿越”的across,以及表“抵达”的until/ to有所重合,形成属于各自语义范畴内的层级结构,但所有这些词均有独特的中心义及其可引申的势力范围。

一、对多义性的研究

与词语形义有关的描述主要有三种:(1)同形异义,即相同的词形(发音或形式)匹配多个不相关联的语义,如英语中有一则谜语“How are trees and dogs alike?They both have a bark.”bark一词在此拥有“树皮”和“吠”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在线理解这一谜语的关键在于bark同形异义的语义共享和认知匹配。(2)一词多义,即一词形匹配相互关联的多个语义,如“After taking a shot with his bow,the archer took a bow.”bow实现了由“弓”到“鞠躬”的语义关联,这种关联通过实体形态和行为模式的共性相似得到突显。(3)一词单义,即一词仅匹配单一语义或拥有多个相互关联语义的词形仅匹配一个独特中心义,其他词义则形成引申于独特中心义的附属义集。

第一种理论仅覆盖语言现象中的一小部分,不存在一定的普适性。后两种理论承认词义之间的关联性与引申性,张建理认为两者的差异在于描写与解释独特义的详略度及其对语境作用的评价[2]。一词多义若走到极端会产生井喷性多义现象,一词在语境中产生的具体义与衍生于语境中的其他词义,搭配形成拥有不固定语义的语言结构。随着语境的改变,主体的解歧过程冗长复杂,人的心理现实无法匹配符合不同语境要求的庞大心理词库。对于独特义与附属义的认定也无法得到一致的评判标准。一词单义若走到极端会增加主体的语境推导步骤,增加主体解读词义的认知负担。

Taylor的语义折中方案认为词语的多义研究应该遵循“能简则简,该繁则繁”的原则[3],尽量减轻记忆衍生于具体语境的附属義集离散元素的心理负担,尽量保留无法从语境推导得出的独特语义。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源于客观主义范畴观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词语义项的归纳与分立提供了概念构建模式。通过人类认知的原型规律,更容易被主体提取和记忆的原型词义范畴成为基本义独立于语义网络的中心[4],词语的边缘义项通过与中心基本义的相似性特征以辐射方式向外延伸,或通过与中心基本义的邻近性特征以连锁方式向外扩展。词语形成的复杂语义网络呈现家族相似性特征。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Croft和Cruse倡导的动态识解理论,以及Talmy划分的五大图式系统对词义的多义性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Cruse认为词义的建构过程取决于词项客体(Purport,以下简称P)和认知主体(Hearer/Reader,以下简称H/R)在语境限制下的互构[5]。Talmy认为图式系统能更好地分析具有多种特征的概念结构系统[6]。这些理论可以运用于词义的多义性研究。笔者将循此思路,扩大视野,跳出以原型为中心建立辐射型网络结构模型探讨词语多义的研究范式,提供through的最简多义方案,认为through是只表征几个抽象的图式范畴,下层例示的语境具体义只是上层抽象图式范畴的共性体现,以此拓宽介词多义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二、相关句涉及的认知操作

介词属封闭词类,不同于名词、动词等开放词类在数量上具有开放性,介词受到严格的语义限制,表征一定的交叉、平行、包容关系等[7]。Talmy认为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开放词类组成词汇亚系统决定语言表达的概念内容,封闭词类组成语法亚系统决定语言表达的概念结构[6]。介词通常以两类组合形式出现,一是在合成词中,二是作为动词短语的小品词。在第二种组合形式中,介词表征基本的空间关系,是一种关系述义。

由于介词与谓词相似,可以用来刻画个体词的性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介词又被称为逻辑谓词。逻辑谓词可通过引入函数加以形式描述。在through的基本句“They walked through the woods.”中,through的逻辑表示为through(they,woods)。介词through通过与二价动词walk搭配,连接两个变元they和woods形成“他们走过树林”的命题(此处through作“穿越”解,该命题也可为“他们在树林里走”,后文做详细论述)。封闭词类through搭配动词walk表征运动路径,through体现拓扑结构的形状中性特征,排除路径形状,因而“walk/ circle/ zigzag through the woods”只体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同时,through也体现体积中性特征,排除目标形态,因而“walk through the woods/ square/ circle”只体现不同形状的图式背景。在以上例句中,个体词they和woods表征物理实体形成概念原型,蕴涵处于某一位置的参与者they与另一参与者woods存在互动的场景概念。根据动词walk,突显的射体they呈现的动态特征和相对静止的界标woods产生相对位移,相对位置通过through这一介词述义标示,关系述义+界标,即through the woods作为射体they的参照物标示其运动路径。

如上所述,动词从认知模型中提取射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指涉一定的空间类型并蕴涵相应的参照物。从编码上说,射体标示参照点,必须明示。界标及其关系述义标示目标,以及其与参照点的位置关系,通常也可默认潜存,认知主体往往主观构建符合语境的从参照点到目标的心理路径。从解码上说,界标及其关系述义可明示路径信息和目标位置,表征参照点到目标的路径方式。介词与动词的搭配使得语义信息更加具象化。

Through参与构建的认知场景是认定射体和界标的识解方式。介词的语义通过空间指涉形成抽象主图式,并通过局域的选择性关注转喻、横向派生出次图式,主次图式总汇构成介词的基本语义范畴。抽象图式表征空间域内射体、射体所处位置、空间内射体与界标的位置关系,大多通过隐喻识解跨域映射[8],如将物体的移动喻为时间的流逝(如through the night),状态是位置、空间高位,就是数量多(profit is through the roof),困难是阻碍运动的障碍(through two meters deep snow),方式是路径(get job through an employment agency),物体依靠动力移动,原因是力量(skip the class through sickness)等。关于识解,下文将进一步讨论。

三、相关句涉及的认知语境及其解读

从语义场体现词语的横向组合关系来看,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可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短语和句子。Croft和Cruse认为词义的明晰化是概念主体在认知语境中主观识解的结果[5]。世界存在的方式、个人思维的方式构成认知主体的知识系统,与语言语境共同影响词义的识解。在介词through多义性研究中,知识系统中世界存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常识性物理知识,可归纳为(方框内的文字提供较理论的解释):(1)物体向一个静止目标方向产生相对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由初位置移到末位置形成一段无关运动轨迹的有向线段[位移];(3)运动的物体通过障碍时克服障碍继续运动[物体对障碍的作用力大于障碍对物体的反作用力];(4)运动的物体通过障碍后停止运动[物体对障碍的作用力小于障碍对物体的反作用力]。利用知识系统能对语义的引申和具体运用作出合理解释。

在“They walked through the woods.”这一基本句中,through将射体和界标定位为大体上的垂直关系,但这一几何关系涉及呈不同几何形的射体及界标问题。从认知拓扑结构来看,认知主体通常将介词所连接的具体概念细节完型化为一维点状物的射体和拥有与射体运动轨迹大体呈垂直关系的边界的界标(见图1)。

图1 through的完型图式(部分)

由于界标既可能为物理实体,又可能为心理实体,因此界标的边界是事实或心理上的设定,如The burglar got in through the window.(物理实体)Every family goes through struggling and suffering.(心理实体)此外,空间关系本身在具体场景中也可能会经历图式调整的认知操作,如路径→路径终点(箭头表示“转换为”)。上述几何知识和图式调整对介词through概念层主次抽象图式的转化和理解起重要作用。

对through句及此关系述义的解读是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的。从纵组合来说,近义的介词和同类的动词分别形成语义场,它们各有区别性的类典型范畴,如across和through分别倾向于表征“穿越”的对象为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但边缘地带也可能重合。从横组合来说,through可与其他词语形成词组,如through thick and thin,through and through,go through the motions,all through有较确定的意义。有时对through语境义的解读是由其宾语提示的,如through the tunnel(穿过),Monday through Friday(直到)。through的语境义也可能是射体中的动词宾语促激的,如wander(n.)through the maze(在……内部运动)。最后,through可与其他词类搭配形成复合词:throughout,throughput,throughway;形成自由词组:go through,run through;形成语性词组:fall through(落空、失败),pull through(克服困难、渡过难关),live through(度过、经受)。动词还能与through组成句法构式,有较固定的语义,如walk sb.through sth.(帮助某人做某事)。在某些句子中,动词述义实际上已蕴涵through的某一语义,介词的出现纯粹是句法上的需要而已。如动词pierce后面如果出现through,其语义为与动词义兼容的“穿越、穿透”。有时对于through语义的解读需要依靠更大的语境,如“They walked through the woods.”此句存在两种解读:(1)他们走出树林。(2)他们在树林里走。由于through拥有“穿越”和“在……内部运动”两大含义,动词述义若没有明确标示,认知主体的语义解读往往需依据更大的上下文语境,如将认知场景具化为“一群探险者深夜在人迹罕至的郊外探险”,语义信息暗示“They walked within the woods.”此句倾向于第一种语义解释。如将认知场景具化为“学生在郊外游山玩水”,语义信息暗示“They walked in and out of the woods.”此句傾向于第二种语义解释。总之,through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提供部分关键信息,其他相关信息由其他句内信息和语境共同提供。

四、对层级多义模型设置的讨论

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以对介词over的个案研究最多,研究证明词义间的关系是有高度理据性的。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进一步为介词庞杂的义项“瘦身”,丰富了介词的多义性研究[9]。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介词through的层级多义模型。

介词through表征整个概念系统中的部分空间关系,这一范畴可形成主次抽象图式,共同构建形成through的基本概念层。在这一概念层中,主图式与其他三个次图式之间通过转喻认知形成横向派生关系。相关图式如图2所示:

图2 through的层级多义模型:概念层

图式1表征“穿越”关系,射体被完型化为一维点状物,实现从左至右的相对运动,界标被虚化为拥有两条平行边界的完型空间。假设射体向右位移(同图式2和图式4),射体从起点至终点经过了从界标外部至界标内部再至界标外部的路径。射体的移动受到至少两次界标边界的阻碍,整个过程具有事实或心理上的连续性,整个路径被完型化为线性,并与界标边界大体呈垂直关系。图式2表征“在……内部运动”,射体位于界标内部运动,界标虚化为虚线表示的矩形范围,边界数量不定,由于界标内部无参照点,射体内部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模糊化,路径信息完型化为界标内部从左至右的有向线段,并未发生“穿越”。图式3表征“在……内部扩散”,与图式2相比,射体在界标内部无序扩散,内部运动的射体的方向和连续性模糊化。图式4表征“运动至……边界”,与图式1相比,射体从起点出发向右位移受到界标左边界阻碍一次,并停留至界标内部某一心理节点,左边界阻止射体向右继续运动“穿越”界标右边界。纵观整个through概念层,各图式之间的关系可被认为是转喻认知后的邻近关系[10]。图式1中射体穿越界标两个边界的过程被前景化突显,为体现“穿越”关系,界标的两大边界成为射体运动的主要参照。整个抽象图式中,射体、界标突显的两大边界、射体运动的大致轨迹较完整,是through概念层中的主图式。图式2、3、4分别是图式1通过部分—整体认知转喻后的次图式。图式2突显射体在界标边界内部的运动路径,是图式1整个运动路径的一部分,界标的边界被虚线弱化处于后台位置。图式3同图式2类似,与图式1是部分—整体的关系,只是图式3在图式2的基础上进行了图式调整的认知操作,图式1、2中射体在界标内部被抽象为线性路径,图式3中射体处于焦点地位,射体在界标内部的无序扩散运动有逐渐“覆盖”界标范围的趋势。图式4同图式2类似,只是图式4突显了射体从界标外部至界标内部的运动路径。当然,这种认知引申是语言产生的固化效应[2],是认知主体注意力不同分配后的结果。在介入语言语境并在知识系统的参与下,概念层表示的抽象语义会变得充实具体,但这些都是through的语境义,此处认定的四个范畴概括义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有引申义。

下列是through的多义网络陈列,四个范畴内的词义是语境引申义。

1.“穿越”范畴(该范畴下的语例均来自《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

a. The bullet went through him.

b. The sand ran through my fingers.

c. He could just make out three people through the mist.

d. He will not live through the night.

e. You can only achieve success through hard work.

f. The accident happened through no fault of mine.

g. Id never have got through it all(=a difficult situation)without you.

h. The path led through the trees to the river.

2.“在……内部运动”范畴

i. He began to wander through the street.(句酷双语例句库,以下简称句酷)

j.The function of the heart is to pump blood through the body.(句酷)

k.Her words kept running through my mind.(《剑桥高级学习词典》第二版)

l. He breezes through life,never worrying about anything.(句酷)

m. Heres a woman who persevered through doubt.(COCA語料库)

3.“在……内部扩散”范畴

n. Smoke penetrated through the house.(句酷)

o. Fear spread through the crowd like a contagion.(句酷)

p. Trees are planted through the fields.(COCA语料库)

q. travel through the country(句酷)

4.“运动至……边界”范畴

r. Well be in New Youk Tuesday through Friday.(《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

s. It rained through June.(《剑桥高级学习词典》第二版)

t. Jenny and me was best friends all the way up through high school.(句酷)

从宏观上看,“穿越”范畴和“在……内部运动”范畴相对宏大,有较多的引申义。从微观上看,首先,归入某一范畴的语境义之间的区别可能是模糊的,如a,b,d义之间。其次,归入某一范畴的语境义可能是另一范畴的引申,因为多个类典型范畴之间有历时引申和共时互训关系[2]。如m义也与“穿越”范畴有关,d义也与“运动至……边界”范畴有关。因此,主次抽象图式形成的语义范畴在宏观和微观上均是一个互动整体。

Through的图式有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形式指涉空间关系,引申的空间语境义与射体、界标有关。a义射体与界标分别为“子弹”与“他”,“子弹穿过他的身体”符合through的空间“穿越”关系。与a义相比,b义的射体“沙子”外在形态容易被完型化为诸多沙粒的集合,沙子一旦受到引力的作用,手指与手指之间形成的空隙成为潜在的界标,与沙子组成“穿越”关系。c义类似于b义的界标,边界的设定实际上是认知主体心理上的完型建构。d义包含了“time is moving”的隐喻识解,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映射认同射体从实体空间的“穿越”到抽象时间的“穿越”,“他将活不过今晚”(他“穿越”不了今晚)。有时,空间域也可向数量域映射,实现数量上的超越,如“While Hedda Nussbaum testifies,the ratings are going through the roof.”借助“空间高位就是数量多”(states are locations、more is up)的隐喻识解,“评分高上云霄”的语义自然不难理解。当然,界标也可由实体空间转换为虚拟空间或抽象概念,如g义。由于“穿越”需克服两大界标边界,物理学常识和Talmy的力动态系统告诉我们,射体作为施力者会受到边界的阻力,施力者通过边界后若能保持继续运动,必定克服阻力(见图3)。因此,界标可被视为射体的“障碍或困难”,整个“穿越”过程也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difficulities are impediments to motion”的隐喻识解更能帮助理解g义,再如I saw him drive through a red light.(=He did not stop at the red traffic light.)e,f义与g义相似,当界标边界对射体的作用力由阻力变成动力而推动射体向一个方向位移时,界标便成了射体产生相对位移的媒介,形成e义(通过……的方式:by means of)和f义(因为、由于:because of)。同时,f义也可因隐喻识解“原因是力量”(causes are forces[11])得到进一步显化。h义利用led through表示动作的词描述呈现静态的射体“小径”,是Talmy认为的虚构运动[6]。可见射体并非是事实上与相对静止的界标形成一定运动关系的动态实体,射体的“穿越”也可是主体心理上的认知建构。

图3 射体“穿越”界标的力动态关系

在“在……内部运动”范畴中,i义中的界标street指涉三维空间,通过动词wander述义,暗示射体he在界标street内部(主体构建的心理空间范围)运动,射体在界标内部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弯曲的,也可能是直线的,认知主体将其模糊化为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j义类同i义,射体“血液”不管怎样流动,总是离不开界标“身体”所指涉的边界范围。有时,界标可为抽象概念,如k义中的“思维”,“她的话”成为心理实体在抽象界标内部的运动。当空间域转换为时间域呈有边界的线性实体时,射体也可在其中自由运动,如l义。陶丽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提出m义存在的歧义,她认为当界标为抽象概念如m义中的“怀疑”时,若没有明确提示,“穿越”范畴与“在……内部运动”范畴均可对其作出解释,分别为“坚持并最终克服了怀疑”或“在怀疑中坚持”[12],说明有时语境义的确定需要更大的语境提示。

在“在……内部扩散”范畴中,n义和p义提示表示“扩散”范畴的射体,既可为有具体几何形的物理实体trees,又可为无具体几何形的实体smoke。其中,n义表示烟雾逐渐弥漫至“覆盖”整个房间,而有时动词述义的促激使这一范畴的提示性更强,如The smell of cooking permeated through the house(句酷)。物理实体在界标内部的“扩散”可被认为是离散个体的集合,如p,q义,即“树”被视作若干点状物的集合遍布“田野”,“城市”中的人、事、景、物被视作处于后台位置的主体的旅游足迹的集合。o义类同g义,是空间域向抽象概念域的映射,与g义射体是“人”有所不同,o义的射体为情绪“恐惧”。一般而言,为体现“在……内部扩散”这一范畴中的“扩散、覆盖”概念,界标的设定通常为事实上或心理上大于射体的三维空间。

纵观图式2、3引申出的语境义可以发现,有时概念层中图式与图式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例如“He walked through the house.”由于射體“他”可能在房间里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实现“在……内部运动”范畴引申出的语境义,也可能为“他”在房间里来回无序乱走,实现“在……内部扩散”范畴引申出的语境义,若没有认知场景的具化提示,无法确定。如将语义信息增补为“He walked through the house,being aimless.”没有目的性地走,势必是无序的,主体在房间内的足迹可被视为离散点的集合,图式3引申出的语义范畴则被突显。

在“运动至……边界”范畴中,界标大多由空间域转换为时间域,如r,s义。与之前范畴中映射的时间域有所不同,r,s义中的时间被视为事实上或心理上的时间起点至时间终点之间的某一节点(见图4),经过“路径→路径终点”调整的该范畴突显了“终点”的位置。r义表示如果将界标定为以“周二至周五之间的某一节点”为初始边界,以周日为终点边界的线性时间轴,那么“周五”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语句突显“直到周五”。如果认知主体将界标概念化为拥有周二和周五两大边界的线性时间轴,那么r义也可理解为“在……内部运动”范畴下的语境引申。s义显示有时界标可由认知主体自由概念化,主体倾向于将一年十二个月定为以一月和十二月为边界的界标,在初始边界模糊化的情况下,主体偏向于自由设定符合心理现实的初始边界,如t义。t义暗示high school之后还可能有university,high school只是其中一个节点,all the way up促使主体偏向将初始边界定为“幼儿园”或“小学”。

图4 r义蕴涵的线性时间轴

归结而言,through只表征抽象的空间关系,它的多义是由其所连接的射体—界标的互动,并在认知语境和知识系统的辅佐下,引起原图式的变形转化、认知调整及不同识解的不同突显而造成的。通过认知主体的认知操作,由概念层衍生出的语境具体义是可推导的,不需将其作为新义纳入认知储存,增加主体的心理词库容量。Through涉及的基本抽象图式一般只有1-4个,个体会因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经验强化其中某些语义项。这些基本图式所代表的概念范畴是语境义的引申之源。刘正光认为对词语进行范畴化能够减轻解读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13]。

通过上述讨论,以张建理对over构建的双层网络模型为基础[2],介词through也可构建一个层级多义模型,这一模型包含概念层与语境层两大层面。上层的主次图式代表的基本语义范畴相互关联,并分别与下层的语境引申义相关联,这些引申义是上层概念融入认知语境、认知体验与认知操作实时推导的结果(见图5)。

五、结语

以往的研究往往通过设置庞杂的词汇多义网络,将所有通过语境总结出的义项都作为独立义项纳入该语义网络,主体往往需花费大量精力将该词在语境中的词义与词义网络中的义项进行机械地对号入座,其结果是语义网络日益冗杂,不利于多义词汇的掌握。本模型通过将介词through进行抽象概念与语境语义的简单归类,既强调概念层基本图式的开放性,又强调语境义与基本义之间的引申理据性,既不需增加认知主体心理词典的容量,又减轻了在线推导语境义的心理负担,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动态性。同时,根据through最简多义方案设置的层级多义模型对于其他介词的多义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Ravin Y.& Leacock C.,Polysemy: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张建理.over的双层多义网络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179-188.

[3]Taylor J.R.,Polysemy and the Lexicon,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51-81.

[4]王吉辉.从原型理论看词语意义的归纳与分列[J].辞书研究,2009(3):21-29.

[5]Croft W.& Cruse.A.,Cognitive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01-140.

[6]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21,115-116.

[7]于善志.英语空间介词及其隐喻派生[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5-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9.

[9]Tyler A.& Evan V.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726-728.

[10]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9-90.

[11]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15-316.

[12]陶丽.英语介词through多义的认知语义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学位论文[D],2011:107-109.

[13]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6.

猜你喜欢
界标多义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水生生物保护区浮标式多功能界标的应用研究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从认知角度看OUT OF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