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分析

2013-04-29 13:41张丽影董平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格列佛游记反讽

张丽影 董平

摘要 反讽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又是一种有趣的语用现象。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文学大师之一,乔纳森·斯威夫特把反讽艺术在他的作品《格列佛游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运用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详尽分析了《格列佛游记》中尖锐而又深邃的反讽言语行为,阐释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魅力,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并倡导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以反讽为特征的中外小说展开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反讽 语用 文学批评 语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livers Travels)是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部惊世之作。这部游记体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位外科医生,他被聘到“羚羊号”远洋船上工作。1699年5月4日“羚羊号”开始远航,但是这次出海并不顺利,“羚羊号”中途触礁沉没,格列佛死里逃生,来到了小人国,在小人国中,他帮助小人国驱离敌人,给其带来了外面世界五彩斑斓的观点和建议,为他赢得了国王及其国民的拥戴,然而,由于因为没有遵守国王的某些命令,他受到迫害,最后泅水潜逃,几经周折,回到英国。格列佛的第二次出航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某一陆地上寻找淡水之际,被一个长得有教堂的塔尖那么高的巨人捉住,成了大人国中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在大人国住了三年,因为思乡心切,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返回到了英国。之后他又随着“好望号”远洋船出海,然而“好望号”却被强盗劫持,格列佛又被逐离了“好望号”。他后来又先后到了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等地,经历了光怪陆离的离奇故事后,最后又重返英国。格列佛最后一次的海上冒险乘坐的是“冒险号”,这一次船上水手叛变,把他放逐到一片陌生的陆地上,即“慧骃国”。由于他是一个有理性的“耶胡”,所以才幸免遇害,在这个奇怪的国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与马国的人民——马为伍,最后不得不回到英国。经历了世间种种的格列佛看破红尘,孤独终老而死。乔纳森·斯威夫在《格列佛游记》中运用灵活多样的讽刺手法,把矛头直指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二 反讽在《格列佛游记》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来自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哲学思想:以言行事。他认为人总是通过说话来做事,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的实施分为三个层次,即以言指事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核心是以言行事行为,也就是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赛尔(Searle)在奥斯汀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把施为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分成了五类,即断言类(assertives)或表述类(representi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ives)、表情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clarations)。

反讽在文学领域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特征是言非所指,也就是言语中所陈述的实际意义和它字面上的涵义是互相矛盾的,读者必须通过上下文及语境来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反讽是一种非常显著的间接言语行为,它基于说话人的非真实意图来表达其言外之力,它的言后行为更能够深化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在《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使用反讽这种修辞法尖锐而又深邃地批判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弊端和陋习。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反讽被分为断言性反讽(assertive irony)、指令性反讽(directive irony)、表述性反讽(expressive irony)和承诺性反讽(commissive irony)。

1 断言性反讽

断言类或阐述类以言行事意图是说话人对某种事情作不同程度的表态,对说话所表达的命题做出真、假判断。断言类施为性语言行为的适从方向是让话语符合客观现实,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确信。断言性反讽的目的是让听话人能够理解命题的真正涵义。大多数的反讽都属于断言性反讽。在《格列佛游记》的大人国中,为了得到国王更大的宠幸,格列佛将制造火药和枪炮之法呈献给他,并建议他可以用这些火药和枪炮镇压反抗国家的人时,国王感到十分震惊。“他说,最先发明这种机器的人一定是恶魔天才,人类公敌。他坚决地说,虽然很少有什么东西能比艺术或自然界的新发现更让他感到愉快,但他还是宁可失去半壁河山,也不愿拥有这样一件秘密。他命令我,如果我还想保全性命,就不要再提这事了。”这一陈述是《格列佛游记》中非常典型的断言性反讽,大人国的国王对格列佛的建议做出了表态,他断然否决了用火药枪炮来镇压他国的做法。但事实上,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正在为争夺殖民地而频频发动战争,作者正是利用国王之口来讽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者贪婪的好战本性,揭露并批判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所做的猖獗劫掠和残暴剥削,也表达了作者反战观点和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的愤怒和鄙视,更是借国王之口谴责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种种灾难,生灵涂炭。

2 指令性反讽

指令类以言行事意图指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这类指令可能是十分客气的,如“邀请”、“建议”等;但是它也可能是十分严厉的,如“坚持”、“命令”等。指令类施为性言语行为的适从方向是让客观现实做出改变以适应话语,说话人心理上的真诚条件是存在需要或愿望,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指令性反讽意图使听话人必须做某一件事。在《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中,当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时候,贪心不足的利立浦特国王居然命令格列佛把不来夫斯古的战舰全部拖走,彻底消灭不来夫斯古,使其成为小人国的一个附属省,派人去治理时,这个“命令”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讽,其意图是要让格列佛必须得接受国王的指令,为他行事。然而格列佛却因毅然拒绝执行这一残暴的行为而惹怒了利立浦特国王,并在嫉恨格列佛的大臣的怂恿下,利立浦特国王欲加害于他。乔纳森·斯威夫特运用擅长的指令性反讽艺术直指当时英国的统治者,这一修辞手法是对18世纪英国统治者的贪婪、残忍、心狠手辣的本性的赤裸裸的讽刺,并强烈谴责了当时英国为了开拓自己的殖民疆土,对殖民地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在小人国的故事里,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在英国对外扩张疆土、掠夺殖民地时,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血淋淋的“现代屠夫”。

3 表达性反讽

表达类以言行事意图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有关真诚条件的心理状态。表达类的施为性言语行为没有适从的方向,因为说话人在实施这类言语行为时,即不试图改变客观现实以适应话语,也不希望话语必须符合客观现实。但是,实施这种言语行为的话语命题内容的预设必须为真。表达性反讽的目的是赞扬或贬低命题的内容。在《格列佛游记》的大人国中,当格列佛被国王召见了五次后,他把自己的祖国方方面面夸耀一番。“他说,我们那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当提到英国议会时,“他说,议会的一部分是由一个著名的团体组成……,这些人在文武方面都一直受到特殊教育,使他们能够帮助国家立法……,能具有勇敢、方正、忠诚的品格,随时都准备充当捍卫君主及国家的战士……;议会的另一半由下议院组成,议员都是些重要的绅士,由人民自己选举产生。这些人才能卓越,爱国心强,能够代表全名的智慧……”作者的这一番洋洋洒洒的炫耀并不是想向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展示自己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而是想通过明褒暗贬来驳斥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的民主的悖论,抨击各种政教措施罪恶。作者运用表达性反讽来贬低命题的内容,实质上在这部小说中,议员的贪婪、腐化、营私舞弊,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党派纷争愈演愈烈、互相倾轧等等使英国的历史虚伪、残暴、阴险和腐化,透过格列佛的言语栩栩如生地跃入读者的眼帘。乔纳森·斯威夫在《格列佛游记》中多处阐释了寓刺于美的反讽,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4 承诺性反讽

承诺类以言行事意图是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这类施为性言语行为的适从方向时让客观现实作出改变以适应话语;说话人心理上的真诚条件是怀有意图;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说话人即将作出某一行动。承诺性反讽的意图是说话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去完成命题内容。在《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中,利立浦特国王有一位宠臣,他在国王和众人面前承诺要和格列佛成为好朋友,并对格列佛表现得十分热情友好。他的话虽然是如此这般的说,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意愿去完成或实现自己的命题内容。事实上,他因嫉妒格列佛的智慧和才能,背地里在国王面前说尽格列佛的坏话,是个十足的两面派。乔纳森·斯威夫特正是运用这种典型的承诺性反讽把英国社会政客的那种心狠手辣、心胸狭隘、妒忌猜疑、睚眦必报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揭穿了当时英国党派斗争之中所惯用的龌龊的政治手段和伎俩。

三 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即反讽能够使文学作品增加话语的趣味性,使其更加生动,更能增加话语的信息力度。在《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在文学写作方法上将反讽运用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有时,他直言嘲讽;有时,却借外邦人之口反唇相讥;有时,他寓讽刺于形象事件之中;有时,又旁敲侧击,含沙射影,以隐攻显。《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风趣幽默、滑稽可笑,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在讲述格列佛周游列国的奇遇时,将荒诞有趣的幻想和真正的现实融为一体,用虚实的对比来完善讽刺的文学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格列佛游记》以构思奇特、嘲讽犀利、言简意赅而著称于世。乔纳森·斯威夫特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叩开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令人神往,使人流连忘返;但是小说的主旨并不是让人们沉湎于其中,而是时时刻刻把虚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神游中警醒,在想象中回味,以领会作者的深邃立意,警示世人。乔纳森·斯威夫特用丰富的反讽手法和虚幻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剖析了18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卑劣、腐败、无知与丑陋,《格列佛游记》中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他希望探索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并希望通过惩恶扬善来宣传新的启蒙思想,追求一个理想的王国。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斯威夫特,杨昊成译:《格列佛游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2] 吕新花、郭爱竹:《评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英国18世纪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 伍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 熊云甫、张杨莉:《〈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 许元娜:《赏析〈格列佛游记〉中的精湛反讽艺术及其文化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 颜静兰:《讥讽权贵 嘲弄暴政——江奈生·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 张润、史立英:《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丽影,女,1978—,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及教学法,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董平,女,1953—,吉林长春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及教学法,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格列佛游记反讽
从《格列佛游记》漫谈斯威夫特的讽刺、批判与社会理想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格列佛游记》的神话原型批评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