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莉莉
《品德与生活》课强调了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提倡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实践生活,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认识,成长为合格公民,以适应社会生活。下面以《我换牙了》一课来谈谈具体做法。
一、真实,灵动
鲁洁教授曾指出:“德育教育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社会,而是现实的社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课上的40分钟,更不能为了40分钟精彩、为了环节的紧凑、为了迎合听课者口味而备课,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依学情而定,要弹性地使用教材,要有张力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应该遵循的真实、灵动。我所执教的《我换牙了》这节课原本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按进度应该在6月份才会讲到,可是就在上一周,吉林省医大一院的牙科专家来校作专题调查,并为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免费做了六龄齿的窝沟封闭,这一活动在孩子们当中影响很大,原本不被重视的牙齿问题一下子成了孩子们的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于是教师就趁热打铁,临时将课程进行了调整,对孩子们进行了《我换牙了》这一主题的教学。又由于孩子们通过与牙医的接触,使孩子们消除了看牙医的恐惧心理,因此,我在教学时,对于这一问题也只是作为提醒和建议,如果牙齿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去医院治疗,而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去引导和教育孩子。类似这样的处理,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是时有发生,如我们东北的春天来得较河北晚一些,当教材应该讲到“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我们这还找不到春的信息,所以我也机动地将教材进行了调整,每一年的春季,我都是待到春意盎然时再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二、朴实,自然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宗旨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課程回归到人的本身,回到儿童的生活。课程和教材都以生活为取向,追求一种真实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出发点杜绝教条的、空洞的理论,拒绝不符合实际的事和人,以使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为追求。而孩子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要把真实的生活呈现出来,那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操作中杜绝“假、大、空”,放弃以“完美、好看”为追求。朴实自然地向孩子们展现生活的真相,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孩子明白道理、掌握方法,从而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我换牙了》这一课,其实是品德与生活课中较难操作的一节课,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牙模、挂图、牙刷、牙膏……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前调查,了解授课班级孩子们牙齿的情况以及对护牙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孩子们动手参与、实践的过程。而这个操作过程又是教师最难把握的,因为孩子们要真正动起来,场面是比较乱的,最终也不会像其他学科的操作环节一样有完整的作品呈现,给听课者以完美的效果。可这一环节又必须设计,只有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了,并根据实际情况校医才会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才会使孩子们真正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才会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看似“混乱”的动手操作场面,而这一场面却是最朴实、自然的生活再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立足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朴实、自然地再现孩子生活中易出现的种种不良习惯,逐一纠正,而没有为了课的好看设计花哨的环节。
朴实、自然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教学意境。教学中我不断思考:我们的课堂到底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研学活动,还是一部有固定台词的电视剧;老师要展现的到底是什么?作为学习的主人,孩子们又收获了什么?违背教育的初衷、违背学情,一味地追求毫无差错的精彩……想来真的是很可怕!由此,我在教学中,力求朴实、自然、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努力做好学生的学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