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2013-04-29 00:44吴娟玲
学子 2013年8期
关键词:长方体平行四边形创设

吴娟玲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发展。而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即思维机体的资质特点),就是思维品质,也称思维素质。为了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由过去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使与构建主义学习观相适应的情境学习应运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创新性等,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一、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新课程提倡创设“回归社会”、“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而学生生活经验是思维产生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数的世界”时,可应用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超市,让学生从充满数的生活情境中找出自然数、整数。学生看到这样熟悉的情境,即时兴奋起来,主动参与观察、思考、判断、选择,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思维的主动性得以发展。

这样,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引发好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发问题,以问题情境为主线,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笑笑与淘气在进行扔硬币夺“数学代表”席位这一活动。活动规则为五局三胜,且正面朝上为笑笑胜,反面朝上为淘气胜。第一局、第二局均为笑笑胜,第三局时,在硬币落地的一刹那,结果被一个大问号遮住了,没有揭开结果。在同学们正高度关注、想看个究竟时,却留下悬念,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如果是反面朝上,那么必须进行第四局,还可能进行第五局……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通过猜想、思考、交流、分析、发现,获得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深刻体会“可能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以优化。

质疑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目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创设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并通过猜想、思考、交流、分析、发现,获得意想不到的结论,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 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遇到问题时常常很难识别问题的关键和形成连贯的研究方法,常常不清楚怎样把问题和已经知道的条件联系起来,围绕问题的探究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教师引发问题后,若不继续营造探究的情境,好的问题也会失去挑战性。故而,教师应适时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先创设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取经的路上,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为师徒四人解渴,孙悟空提议每人分西瓜的1/4,但贪心的猪八戒嫌1/4太少,自己辛辛苦苦才弄来的,应多分些,便说自己要分得1/8。当孙悟空分给他1/8时,他哭丧着脸说:“这是为什么呀?”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趣味性,令学生想看个究竟。这时,教师若没有进行及时引导,营造探究情境,学生可能只知道1/8小于1/4块,究其原因却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如:教师可拿出12个圆形纸,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把这12个圆平分给这两位学生,每人各分得6个;再请一位学生上来,共3位学生,教师把收回的12个圆平分给这三位学生,每人分得4个圆;接着,又请一位学生上来,共4位学生,教师同样把收回的12个圆平分给四个学生,每人分得3个圆;……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并让学生把每次分给的人数和每个人分得的个数记录下来,让学生们探索、体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分得越多份,每份就越小,并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分数的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牢牢掌握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创设探究情境,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优化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 创设联想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思考问题较片面。究其原因,是学生思维宽广度不够。教师可创设相应情境,增强学生思维宽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时,可先揭示课题,让学生想一想身边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学生可能口答出一些物体后,便鸦雀无声,想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链接事先录制好的片段。当镜头出现某超市时,学生们可能会抢着说出长方体饼干盒、糖盒、烤包、音箱、包装盒、模具……当镜头出现某公园时,学生们又会争先恐后地说出,长方体石凳、修剪成长方体的绿化带、长方体水池、长方体的灯罩……当镜头移至街道,学生们又会高声说出长方体的楼房、货车车厢、广告牌……这样,把事先录制好的长方体实物利用课件演示出来,令学生觉得身边的长方体竟有那么多,并受演示物体的启示,联象出更多的长方体实物,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优化。

五、 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缺乏批判思维,主要表现在:不善于辨别正误、真伪,不善于独立思考,易受暗示影响,遇到问题常常难置可否,自我评价能力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讨论情境,让师生间、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获得不同见解,并集思广益,从中得到启发,促进批判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进行答题比赛的动画,他们遇到以下题目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该题是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淘气认为可用20×12计算,也可用20×16计算,理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12和16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20为其底,所以不肯服输。

笑笑则认为用20×12才正确,而20×16是错误的,理由是16不是底边20的对应的高。但淘气不以为是,反问:“为什么必须要乘底边对应的高?”而淘气被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可让班上学生发表意见,把支持笑笑的学生分为A组,支持淘气的学生分为B组,然后让A、B两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帮助淘气、笑笑他们解决问题。同学们兴致勃勃,各自发表意见。A组中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变吗?20×12与20×16相等吗?”B组中有的学生觉得这样说有理,便会转向支持A组。A组中的学生还可能会对B组的学生说:“那是你们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不深……”最终,原支持淘气的学生都转为支持笑笑,都能正确批判问题。

这样,通过创设讨论情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优化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六、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指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思维成果的新颖性。可通过合作交流激活思维,使学习者产生新的创造。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时,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例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方法 :

教师给予鼓励,同时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合作交流。(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印有例图的纸张)。学生认真积极地投入于合作中,经过一番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出了火花,发出了光芒,一种种别具心裁的方法展现于眼前:

这样,创设合作情境,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性。

以上各种教学情境均适用于多种课堂类型的教学,同时,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根据学校条件,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意搜集、开发、积累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的资料,深入学习与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长方体平行四边形创设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