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娟
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来思考和实施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在语文课堂上的真实收获和生命状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不仅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进步,而且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享受生命中学习的乐趣以及对自身生命的反思,最终获得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学生在知识上有新的积累,在能力锻炼、情感熏陶上有提高,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语文课。
一、倾心文本细读——有效教学的起点
1.教师对于文本的前期阅读质量,决定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状态与效果。作为主导的教师,一方面要细读文本,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读《石壕吏》,要读出杜甫心中深深的痛:同情人民的痛苦,又希望人民积极投人到平叛的战争中来,所以只能选择客观冷静的叙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解读者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和文本联系起来,同时也应该吸收相关专家的权威解读成果,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2.根据选文和编者的要求定位课堂的难度。我们要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他为什么选编这篇课文,为什么把它置于该册教材的现在的位置和单元,他提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如《桥之美》编者既然把课文安排在说明文学习的第二篇,那我们就要摆脱文章诗情画意的文字的迷惑,把它定位为一篇生动的事理说明文,它阐明了一个美学方面的原理。
二、心中有学生——有效教学的基点
文本是为读者而产生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困扰语文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搞设计,离开学生的认知能力搞活动,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找到支点,应是语文老师孜孜力求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力求每个问题都能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蜡烛》一文我们往往会没计这样的环节: “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拿起摄影机走进战火中去,抓拍感人场景,走进那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中去。这样一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人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2.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水平状况。任何文章只要进入我们的课堂,该如何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角度,定位敦学深度,都应该是教学者自主决定的。问题是你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究竟有多少了解,了解又有多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学生,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这就是“以学定教”的理念。
3.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的时候,教师应想方设法创没情境,把教学任务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之上,并向学生提供所需的援助,鼓励他们运用直觉,尽可能接近问题的内核。
没有从学生出发的教学没计是无效的没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教育原理千万条,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学”服务的,是因“学”而存在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可能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更多的时问和空问留给学生,给学生宽松的氛围,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为教学前提。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可作如下教学尝试:
1.重视整体阅读。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之“教”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度。对于一篇文章,首先应从整体上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使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种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朱光潜在《谈美学》中说: “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内涵只能依存于语言文字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去人手,才能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作者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文素质提高的目的。
3.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挨过来”和“建起来”的比较中,我们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在“宣判”和“决定”的替换中,我们读出了强烈的讽刺,法律的公平何在?多么无辜的老树!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改换成“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白的粉末”,比较阅读中眼前出现的是树遭杀戮,惨不忍睹的画面。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和课文内容的学习结合得很好,即达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