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给学困生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初高中数学的异同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初高中数学内容的不同特征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初中数学中不能解决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图像之间的相互变换等难点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寻找与高中数学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悬念或选取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性话题,让学生感觉到高中数学学习比初中更有趣。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老财主嫁女的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急剧下降,甚至沦为学困生。因此,在讲解时应尽量降低知识的难度与起点,在习题处理上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做基础题,让他们逐步提高。
二、多举生活实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比较复杂,很多问题很深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就列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一个街头摆赌摊的人,他用9个2000年的5角硬币,用9个1999年的5角硬币,把它放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并制作了一张详细的中彩表,规定了一些中奖规则。顾客摸之前必须交5元钱的手续费。我提问:若有100个人摸彩,这个人可以赚多少钱?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摸到6个2000年硬币的实际概率是:P =C(9,6)÷C(18,6)=0.00452;摸到5个的实际概率是:P =C(9,5)×C(9,1)÷C(18,6)=0.04523,而摸到4个硬币的概率是P ≈C(9,4)×C(9,2)÷C(18,6)≈0.24434,因此,若摸100次来计算,它的实际收入是500元。而真正要支出的奖金金额大约是:100×0.00452≈0人,也就是说没人获得30元。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原来这是骗人的。这个实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困生的求知欲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当做到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在教学目标与技能目标下进行。问题情境需要有趣味性,并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设。例如:在教学“线面垂直”时,我与学生一起观察教室中墙面的边与墙面垂直关系,以此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我让两个学生用绳子在黑板上来改变两个点的距离,画出几个椭圆的图形。这时要求学生思考:图形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椭圆上的点必须满足怎样的关系?两个定点的距离中与绳子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两个定点距离大小对椭圆扁平有怎样的影响?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全面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印象比较深刻。在学习“复数”这个概念时,我就在黑板列出一道方程,当学生发现这个方程无解时,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我向学生指出为了解这样的方程,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虚数”。从而唤起了学困生的求知欲,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新概念的学习中。
四、渗透数学应用性,激起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学中适时地揭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让学困生感觉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其实,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例如:用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计算利息的问题,还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困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数学解决。在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的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还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在开展“报纸杂志长宽比例”的研究中,很多同学都认为宽与长的比例一定是近似取0.618这个黄金分割点。然而大家动手对报纸杂志进行了实际测量后,却发现宽与长之比接近0.7071087。经过深入研究,大家最终得出了结论:在阅读报纸杂志时总需要打开,翻开后的形状与原来的形状相似。这样看起来显得美观、大方。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同学们从中领悟到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从而激起了自主学习的欲望。
五、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思维动力
高中阶段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理解能力偏低、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数学思维跟不上等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的教育,明确数学的重要地位与数学的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利用数学史或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等,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困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弱势群体,我们要特别注意针对学困生启而不发、呼而不应的特点,通过营造自主、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勇于思考、大胆发言。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符号、图形中感受数学的美,如三角函數的图像变换、圆锥曲线的对称性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发现兴趣、思考兴趣、创新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如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创新思维;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变通能力;总结规律,可以激发发现的兴趣,等等。
总之,要顺利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以亲切的态度关心与爱护他们。学困生的家长也要多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教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