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现如今,社会的变化,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加上越来越重的压力不断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少人不堪重负,危机重重。有数据显示,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总人口的20%到40%。
我们所面临的心灵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而当人出现心灵危机和情绪危机时,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很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自杀,比如伤害他人。本期策划,我们请来三位资深心理咨询师,通过近期发生的几个真实的案例,深层剖析人们的心灵深处,以求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案。
河南省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和女儿在家遇害,而此案竟是儿子雇凶杀人。高天峰的儿子在上高中,由姐姐陪读。由于姐姐陪读期间管理严格,他雇用两名网友将自己的父亲和姐姐杀害。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例。孩子们这是怎么了?爱家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张丽说:孩子做的这些都和父母、家庭甚至社会是分不开的。
父母高期望导致孩子的绝望
张丽说: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考大学,可父母“望子成龙”,让孩子不胜其烦。给孩子找辅导老师,在学校附近陪读,从小就不让孩子做一点其他的事情,孩子能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比如高三本身压力就大,一些学校还取消了体育课,这唯一玩的机会在学校都没有。回到家,父母又在唠叨学习,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缓解压力。本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缓解压力,可这些都被剥夺了,压力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孩子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伤害父母(或自己)来发泄压力!
生命教育的缺失
家长要求孩子要好好学,考好学校,老师要求孩子好好学考高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盯在了分数上,却很少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的基本判断,当一些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受到挫折时,他会具有很强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包含着对他人情感、利益甚至生命的漠视,这种自我为中心的人要以某种手段实现他的想法,这种手段就是暴力。
【案例五】:
虎毒还不食子,人猛于虎?
20岁的小明和19岁的小丽当街吵起来,小丽要离开,小明吼道:“你敢走我就把娃摔了!”小丽眼睁睁看见1岁的儿子被狠狠摔到地上。
夫妻吵架伤害亲生骨肉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为什么这些父母这么狠心呢?张丽说: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长辈过多的包办代替,家务等责任义务从没落在他们身上,而当他们进入社会、成家立业后就会无法担当自己身负的责任。
“自我催眠”的大孩子
80后、90后从小就集万千关爱于一身,不少人没有家庭责任感,不关心他人,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我和自私。遇到事时,先想到自己,而不关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他们抗挫折能力非常低,长大后面对社会,安逸生活被打破,遇到挫折时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了。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催眠”。一旦压力太大而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潜意识就会启动这样的保护机制,只看到和听到想看和想听的东西。如果事情发展下去,他们就可能感到自己完全与现实脱离了。会做出一些偏激、不负责任的事。他们都还像大孩子,又有什么能力去爱和养育孩子?
变压力为动力
压力和动力只是一线之隔,压力适当就是动力,过度就会变成压迫力。这些“大孩子”要想实现心灵的成长,就要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变压力为动力。有了小宝贝难免焦虑,担心养不好孩子,自己能力不足,其实换个想法,宝贝的出生不但带给了我们幸福和快乐,在见证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让自己再成长,还可以学习到什么是责任,感受到父母曾对自己无私的爱。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认为是压力,可能压力就会像座山,让你喘不过气来。但换一种想法可能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心理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行为能够影响情绪。当你感到压抑时,不要拖着双脚垂头丧气的走路,而要像风一样疾走;不要躬着背坐着,而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脸,而要露出笑脸;如果有消极的东西溜进你的脑子,问问自己:“它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能学到什么?”还可请朋友和周围的人帮助你,这样你可重塑很多观念,更快的从压力状态恢复到平和中来。
吵“好架”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张丽表示,一次成功的吵架,让彼此更了解,对感情没有影响。
第一,两人必须有共识,双方都有权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对方跟你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你有权利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态度双方都可以放心,不必因看法不同而担心是自己错了;第二,要对方聆听自己的心声,也要对方真的了解;第三,“舍即得”的态度对化解差异有很大帮助。可以彼此说下面的话:“我们看看我可在哪让步,你能在哪让步,好让我们达成协议。”两个人这样说,就有机会化冲突为益处;第四,当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
【案例六】:
求爱不成,就得毁了她?
沈刚多次向同校的女孩儿表白被拒绝。结果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沈刚向心仪的高一女孩儿捅了62刀致后者死亡。
付瑶说:像沈刚这样的孩子对爱情的认知过分夸张化,无法理解“深爱”的意义。从本案中,我们看不到爱情,看到的只有疯狂的占有欲及报复欲,冷漠的私心,扭曲的心理,在这些心病中有一种最突出的心理疾病,即自恋型人格障碍。
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
有些人常以自我为中心,极易情绪化、自恋、性格冲动,自我控制不良。爱情中只重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只介意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考虑现实环境的条件,常误以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是别人的想法与感受,所以,一旦触及爱情,只要自己很喜欢对方,便认为对方一定也很喜欢自己,无法了解对方的性格与想法。这些人更无法忍受别人的任何批评或忽视,一旦遭到拒绝,就以为自己的全部被否认,自尊心下降、感到人格受损受辱、内心产生强烈的气愤,好像世界末日一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使他失去客观评估环境的能力,现实感消失,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
教育的缺失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青少年求爱不成或是自杀或是伤害他人,越来越多血的教训折射出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由于受观念、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的家庭性教育仍处于一种“拓荒”的状态。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性教育知识欠缺,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不健全。把握不准孩子生理成长和心智发育的节奏,不能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在“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所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家长在教育中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课的成绩,却常常忽略孩子在情绪情感上的需求及性的教育。
学校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性教育处于“半梦半醒”状态。其实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孩子表面上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正确的情爱观、高尚的性人格、成熟的性控制力、高雅的性审美能力。
放手也是一种真爱
“浪漫如果变成了牵绊,我愿为你选择回到孤单。缠绵如果变成了锁链,抛开诺言。”这是《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中的歌词。
对于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有义务告诉他们,爱的前提是尊重,在无法得到对方回应的时候,放手才是爱的最高境界。对自己而言,放手是一种洒脱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他人而言,放手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深度追问】
悲剧的核心词——自我
滕放说:通过这几个典型的案例我们不难找出酿成悲剧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我为中心。从小家长的纵容,性格上比较自我,没有体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不太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凡事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要得到的一定要得到,我对你好了,你没对我好就不平衡。没有学会如何爱别人,想到的只是占有获得,只是交换。
自我中心问题,有可能与我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系。80后长大的孩子在家庭是中心,所以他们会认为到了社会还是社会中心,如果做不到就会情绪失控。
摆脱心灵危机的关键——自在
现在一些人好像一点小事儿就要了命似的,为什么这些人的心态变得这么差?滕放说:因为现在是个竞争的社会,生活节奏也非常快,这时人的价值体系有了变化,大概分为三种体系。
竞争式价值体系:凡事我得第一,我是最棒的,只有得了第一才高兴。现在社会也好像潜移默化的倡导这种体系,社会中的成员自然就会习得。当我们是一个竞争式的价值体系时,自己不如人的嫉妒,竞争失败后的自卑,都会使得心态很差,会有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又是自我中心的人,就可能去伤害别人;如果没有那么自我为中心的话,就会伤害自己,比如抑郁了。
条件式价值体系:比如一定要有美貌、资产等等我们才是幸福的。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学习好才能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怎么样怎么样。可现实却是上了好大学也未必有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带着偏差的观念就长大了,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没有办法调整适应,心态就变得不好。比如出现啃老,家长认为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到头来还得“啃”他们,所以家长的心态也变得不好。条件式价值体系易使人们的心态失衡,这也是现在人心态不好的核心原因。
自在式的体系:能看待自己独有的长处,比如这样不行,但是那样行,不是用外在的东西去比。如果我们能有自在式的价值体系,客观的评价自己欣赏自己,这个人不管怎样都会快乐,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很独特。就像花一样,月季有月季的美,牡丹有牡丹的美。自在式的体系也不是不去努力,是看到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但不攀比。如果能长期存在这种体系,我们就可以摆脱盲目的竞争、攀比似的条件价值体系。
滕放最后说:这三种价值体系人可能都会有,但以前两种价值体系为主导价值观的人容易失衡,而自在式多一点就会坦然。想要改变心态,如果价值体系不从根本上改变,其他的调整都是缓解。生活的目的是快乐,要找到那个可以让自己快乐的闪光点,当然,如果有实在无法化解的心理问题,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