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文本为“原点”的有效阅读教学

2013-04-29 00:44李陈荣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7期
关键词:原点散步文本

李陈荣

研究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还较多地存在着如下低效课堂教学场景:在学生对课文还没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就进行“启发”和“提问”的架空性赏析;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研究”跟其他知识领域相联系的所谓“研究性学习”。此类舍本逐末的教学做法,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文本作为教学的“原点”——出发点和生成点,积极创设情境,授以学习语文的方法,精选教学切入的角度和拓展时机,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学会品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探究文本,最终达成逐步提高感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这一语言载体,通过与写作者心灵的沟通,实现文本的本真意义向读者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等方面积极转化并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执教《散步》一文时,笔者先从自身阅读经历讲起,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散步追求智慧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无限期待,思考本课作者所写的“散步”是否也有智慧的存在。这对于学生最终能够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和文中的孝心、生命等主旨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2.创设生活情境。《散步》有一个看似平淡却又非常特殊的句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蕴含的浓浓亲情和特殊的句式美,我首先请学生谈谈平时是否有散步的经历,是和谁一起散步?学生回答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偶尔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散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比较原文和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发现原文句中人物的先后排列两对母子的关系,与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语序有较大不同,通过比较读出了句子结构中蕴藏的浓浓亲情,也读出了句子“子母母子”词语排列中的形式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创设学习情境,让所要学习的文本与学生的主体之间产生一种密切的关联,这是让学生主动走近文本,继而走进文本、亲近文本的有效教学手段。因为,当情境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时,学习会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

二、授以方法,指导学生品读文本

品读文本的能力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学习主体的不断学习和慢慢培养。唯有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方法,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全面而准确地品读文本本身承载的美好情感,从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以及动人的形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以下几种基本的品读文本的方法:

1.替换比较法。文本中关键的词句有时看似朴实无华,但是细细品读却发现作者的苦心经营。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奶奶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让学生将奶奶在文中所说的话都删去,然后重新朗读相关段落。学生发现删掉后上下文“变得不连贯了”,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体会出了文中如果没有富有教育智慧的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2.语境还原法。词语在语境中既可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又可以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具体语境品读文本,进行阅读,可以避免误解,加深理解,尽快把握文意,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在标致极了。”学生很容易把“标致”理解为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前文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就不难体会出其龌龊灵魂。“标致”一词显然是对他们的辛辣嘲讽。

3.朗读感悟法。重点语段的赏析,有时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品读,也可以通过朗读吟诵的方式来进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叙述要离开心目中的乐园——百草园而到三味书屋去读书的过渡段:“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三个“也许”组成的排比句以及“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体会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去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教学文本,凭借自己的品读去发现文本的美好价值,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我们相信,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时,心中定然会充盈着喜悦。

三、精选角度,点拨学生探究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深层的意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和角度,在恰当的时刻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给予学生机智的点拨。

《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了很多读者,其中最感人的是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段落。父亲那蹒跚的步态,费劲吃力的动作,关怀备至的话语以及“我”的两次流泪,让父亲深挚的爱和作者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仅仅停留在感觉形象的美好这一层次,那么这段文字的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典范片断,可以设计如下环节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究文本:1.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2.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3.品味文中“须……须……”、“慢慢”等句式和词语的表达作用。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就可以学会这一类文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优化拓展,助力学生“超越”文本

李海林教授在《文本:一个需要重新理解的概念》中指出:“超越文本是尊重文本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尊重文本的一种必然结果。尊重文本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倾听文本,深刻的倾听一方面打开文本,另一方面必然是打开倾听者的心灵,后者就是超越文本的最重要的表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打开手中的文本,打开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拓展训练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能够真正“超越”文本和提高语文素养。

1.拓展材料出示时机要适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教学瓶颈,即学生的学习困难阶段。这是出示给学生看助读拓展材料的最佳时机。对这一时期的把握,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笔者在教学梁衡的《夏》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知到了夏天的景美和人勤之后,适时地插入了作者的论述,梁衡在《散文美的三个层次》中说:“散文美分为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三个层次,而理想的散文是三个层次兼备,景、情、理融会贯通的散文。”请大家思考梁衡的《夏》是否达到了他对散文的要求?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这个材料的出示比较好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了文本深处和思想高处,批文入情再明理,将学生领到了一扇深度理解文本的大门之内。

2.拓展训练方式要多元。语文的拓展训练要依托文本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便他们能够真正地尊重文本,从而超越文本。比如名著阅读训练专题,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的人物来对同学、家长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所学、所知能够发挥作用。在教学诗歌时,可以将相关联的诗歌横向串联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比较这三首诗中“望”字的不同作用,作者所“望”到的情景和当时的情感有何不同。在拓展训练时,教师适当地运用移情的原则,可以让文本内蕴的、教师体验过的和潜伏在学生内心的情感互动起来,可以较好地打开学生的心灵。

总之,直面文本,是把握作品精髓的最真挚的态度和最重要的途径。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美”,探究出文本的“真”,先走进文本,最终“超越”文本。简言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教学原点,在语言活动中教会学生阅读,真正做到“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猜你喜欢
原点散步文本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