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3-04-29 00:44蒋朝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7期
关键词:荷花美的课文

蒋朝军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文学作品的起承转合,疏密缓急,或者情节的张弛变化,事态的发展波澜,任务活动等各种内容要素的交替变化,构成了作品情节的摇曳多姿;论说文论证结构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无不给人以精密顺畅的逻辑美;说明文缝合严密的结构美,自然巧妙的衔接美,生动自然的语言美;诗歌独到的神韵、优美的意境、含蓄冼练的语言、和谐悦耳的节奏等无不给人以美的陶醉。

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感知美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锐地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美的能力——学生自觉深入地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3)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以已有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发挥想象、思维、表达、鉴赏等审美创造力。

一、感悟思想美——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另一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前者具体直观,容易体会;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把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教材,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审美感受力。

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在审美活动中,利用有意注意指向并集中于审美对象的主要方面,才能使感知更清晰、更精确、更全面。审美注意的任务在于发现课文中的“审美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文是学生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这种对课文的直观把握,有赖于审美注意力的培养。

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因此,执教这篇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欣赏“我的故乡”的审美任务。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设置悬念、摆出疑点、揭示矛盾、语言点拨、启发思索、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朗诵相关的诗歌、展示相关的图画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例如,执教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再启发谈话:“古人的这些诗都是写春的,但他们只写了几种春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景物可多啦,可丰富啦。朱自清把大好春光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细细欣赏。”这样引入新课,虽然没有惊人之语,但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掌握分寸和适度,防止节外生枝或喧宾夺主。

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对艺术的敏感是审美的关键。因为锻炼审美的敏感尤其是对形式美的敏感性,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前奏。所谓敏感是指欣赏者一看到作品,透过形式就能整体把握,这是一种穿透力。初中语文教材文体多样,风格各异,但都是用来进行语言教育的。因此,审美敏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的剖析,去发现课文中的美。锻炼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形象,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美。

二、领略意境美——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审美鉴别能力是指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和对美的性质、特点、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审美欣赏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领悟能力和评判能力。

第一,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审美鉴赏力。比较是人们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或异同。课文中那些诗化的语言需要仔细体味,方能悟其妙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闹”能换成“叫”吗?这就能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字造句的妙处。

当然,比较鉴别也应该以其他的途径出现,如诵读时感情色彩、语调的变化。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此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通过这两种不同语调的朗读和对它的辨析,学生可以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这是针对同一篇而言,对于不同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进行比较。

第二,通过诱发想象,培养审美鉴赏力。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美,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荷花》一课,文中留有多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教学“这么多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一句,笔者就这样的问题:“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你能用……好像……的句式说说吗?”学生有的说:“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好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有的说:“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说:“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说:“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这样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色美,还会在脑中浮现出大自然的丰美画廊,从而进一步鉴赏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三、设置美感情境——培养表达美、创造美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借助表演来创设模拟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例如,执教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找三个同学,一个扮演其中的主人公“我”,一个扮演其中的“父亲”,一个旁白,通过小品的方式展示给同学。当学生们看到“父亲”挪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为“我”买橘子的场景,看到“父亲”在临行前对“我”的细细叮咛时,他们仿佛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挚的爱。由于受到这种情境的感染,学生们就都自主地转入到研读文本,细致分析该散文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该散文的主题的行动中去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故此,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的、新鲜的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有机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荷花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背课文
荷花
夏天的荷花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