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辞苑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留恋。
在上这课之前,翻看了教参,也上网看了看,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公开课的还真不少,好几个名家也上过,我下载下来慢慢学习。一篇篇看,一课课读,发现大家研读文本的时候都看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也都以云雾的特点为主线,然后紧紧围绕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中心词来开展课堂教学,让孩子感受庐山云雾的姿态之美、变化之美 。所有的人都这样上,看来这样的分析、这样的课堂,应该没问题。
可真的没问题吗?虽说整理出的教案汲取了大家对文本和课堂的思考,其中不乏名家的智慧。可不知为何我对着整理出的教案总觉得有些不对。放下教案,重新拿出文本,静下心反复思考。原来,用“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特点”这个主问题穿引全文的确会让整个课堂思路清楚、脉络清晰,老师在课堂上也容易把握。可是,这个问题却又不觉之中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分析文章、解析文字,拉远了学生与文章、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站在文本以外的阅读,并未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去感受、去体验。可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不用景物特点做线索,还能发掘出什么线索来呢?我再次回到文本中找寻……
反复阅读之后我问自己,作者游览庐山之后为什么要写云雾?庐山这么多的奇峰异岭、瀑布溪流,他为何就唯独钟情于这云雾?是不是作者对这景色有着独特的情感呢?背后到底有没有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线呢?在不断的询问中,我的目光落在了“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上,这是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第一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两句话在课堂上也往往是一句带过。但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恰恰隐藏在这其中!瞬间,我豁然开朗……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其实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王国维先生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看来我们在教学写景写物之文章时,不能只看景物特点,更应该引着学生一同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出了情感线,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对那景物的独特体验。其实,这样的方法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常用到,可到了白话文章中反而忘了,煞是奇怪。
其实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引起作家写作欲望的起因也绝不相同。同是庐山,李白写瀑布,苏轼写山峰,还有人写云雾,情感的体验因人而异,描绘的景物当然也就各不相同。再如荷花,周敦颐胸怀洒脱,一生致力理学思想才会写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杨万里对勤奋正直的追求才会在风狂雨横的年代看到荷花的“无穷碧”“别样红”;正是朱自清内心的悲愤、苦闷和彷徨才会让他寻到荷花的静谧、安详。我们第六册教材中也有篇《荷花》,是出自叶圣陶先生之笔。如果课上我们只是解读荷花的特点,静态和动态之美,那就辜负了叶老变成荷花对自由和快乐的一番向往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看来我们只有找到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线,才能真正和学生一起读懂这景、这文、这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