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群
【摘 要】本文定义了“边缘化学生”,分析初中数学学习“边缘化学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引学习方法,用同伴互助来帮助学生学得轻松;改进评分方法等。
【关键词】边缘化学生;边缘化成因;数学学习;教学对策
一、定义边缘化学生
边缘化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在社会学中,“边缘化人群”原意是指不入主流,没有号召力、没有影响力、没有权威力,容易被忽视、被冷落的那部分人群,主要特征是其生存能力的脆弱性。数学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边缘化人群”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困难,借用“边缘化人群”这一概念应用于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称这部分学生为数学学习“边缘化学生”。
二、初中数学“边缘化学生”的成因分析
数学“边缘化学生”形成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分析。①学习态度不端正;②缺乏学习数学的动机;③缺乏意志力,存在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④性格内向,⑤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外因分析。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每天有课堂上的45分钟能接触到数学,加之班额较大,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产生“边缘化学生”的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②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③教师对学习“边缘化学生”鼓励和表扬少;④教师教学中的“不公平性”。
三、转化数学“边缘化学生”的教学对策
初中数学学习“边缘化学生”的成因复杂,我们要多管齐下方能解决问题,我认为应注意用以下策略:
(1)用“爱”和“情”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脱下“有色眼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而“边缘化学生”更像是一群“孤雁”,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当教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打消顾虑,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因此,教师要用爱去抚慰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唤醒学习的动机,树立学习的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学科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來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便于记忆,我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作了如下比喻:“一家三口,管方向,管顶点,管截距”,既形象又生动,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亲切,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讲抛物线的应用时,比如年级篮球赛,投出篮球的弧线就是抛物线。我们怎么投篮呢?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
(3)指引学习方法,找到开门钥匙。造成“边缘化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得法,“边缘化学生”往往思维不灵活,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不会记简要的笔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数学课的特点,随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应帮助“边缘化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边缘化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是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做到未雨绸缪;其次在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4)同伴互助来帮助学生学得轻松。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同龄人交往是学生最无拘束、最投入、最乐于的交往。“边缘化学生”的转化可通过学生间的帮教活动来达到。这种学生间的帮教互学,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是被帮助学生最方便、最欢迎的助学方式。它可使学生一遇到问题或困难,就可在第一时间解决,使再学习变得轻松。
(5)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低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的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至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我认为,这种记分方法对“边缘化学生”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测验,因为平时测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标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是为了给他们贴标签。
边缘化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教无定法”,只要教师怀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原则,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夏明华.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数学(试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