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2013-04-29 00:12钟华林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课程

摘要:课程改革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制度,通过课程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课程体系,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相关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理论型以及学科型人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单纯的技能人才。但是就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则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主要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形成,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近几十年以来,虽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引入能力本位观念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在课程模式和体系的整体上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满足不了目前我国社会的实际需求。

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才能有效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除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包括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改革,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 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我国虽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中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但是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科本位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由于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还停留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设置上,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没有深入,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实。此外,在面对学生的科目课程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或是方法都没有转换到能力本位上来。

1.2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课程的专业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具体表现:开设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和实践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将三部分分开,有的还牺牲了公共课,以求片面地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技能训练。由于在学习中,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从而很大程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3 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具体表现在专业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特色,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分配随心所欲,课程教材改革则是把原来的几门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例如为了满足专业课的课时,随意性地减少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课时,把原来的《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简单地按一定比例合并为一门新课程《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把原来的《机械制图》、《CAD》、《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三门课简单地按一定比例合并为一门新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这样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好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课也学不好的局面。而在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计划中,很多都缺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的很多课程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符合甚至是完全脱节,从而不仅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难就业现象,而企业也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1.4 教材的内容陈旧、质量差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内容是否及时的更新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于教材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出版社一味的追求效益,导致教材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1.5 教师实践能力和綜合能力比较差

教师的业务发展是以教师的能力评价为指导的,目前,各个学校基本都是通过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学年总课时的完成量来考核教师的能力。专职教师的培养上出现招聘的高学历老师担任辅导员、工作没有几年的年轻老师刚有起色则被选拔为脱离教学一线的中层干部,导致年轻老师心理畸变。高职院校的教师中,仅仅有一部分教师有过现场的实践经历,很多教师缺乏实践以及动手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理论实践相脱节,不能将一线的新技术、工艺以及方法引用到教学中。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课程培养的课程标准,融“教、学、做”为一体。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2.1 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

为了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岗位课程”目标,学校首先应当明确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从事工作具体应当做那些工作,做好这些工作应当具备那些知识和技能等。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毕业后顺利走向岗位,并且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此外,为了制定目标的科学性并且符合实际,组成的课程教学研究团队除了有教师外,还应当请一些企业人员加入。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团队,应当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来进行岗位课程的设计。根据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制定细致的岗位目标,从而形成授课重点。

2.2 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是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首要工作。根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等,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本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根据高职毕业生课程岗位的目标、任务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的设计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的同时,坚持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3 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

执行课程教学方案必须参照一定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是为了规定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设计的标准以明确课程目标。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后能够顺利的进入工作状态,学校在授课中应当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努力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

2.4 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进行专科课改革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以及具有高技能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是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而其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即具有教师职称又有專业职业资格能力的教师团队。

2.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只有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改革制度,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方案。为了在学校中能够让学生切实的体会真实的职业环境,学校应当按照企业的环境以及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要强调项目的应用性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力求通过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校外,应当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保学生的实习以及顺利毕业。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教学合作型以及顶岗实习型。不论哪种形式,学校都应当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以求建立长期合作。

2.6 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将“专兼双考”的评分制度代替传统的成绩评价制度。实行“专兼双考”的制度能够有效的突破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真正落实“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同时,设计专业课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能够有效的突出高等职业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专兼双考制度中,职业性成绩是由专职教师评定的,而兼职教师评定实践性成绩,这样综合两者的成绩就有效地避免了成绩评价的片面性,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一个更加公平准确的评定。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海:2001.3.

[2]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3]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6.

[4]高林,陶秋燕.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借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钟华林(1966-),男,四川威远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大学本科,从事职业教育和机械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