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生活”富有“生”机与“活”力

2013-04-29 21:24:43陈思敏
新课程·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案例情感教育

陈思敏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面临的重重困境,以“文化塑造人生”一课为例,提出要让“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主题思想。“生”乃学生;“活”乃真实的生活,活跃的思维和鲜活的情感。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设计和开展教学,用真实的生活增强理论知识的可信度,用精心的设问激发学生思维,延展课堂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案例;情感教育

一、主题与背景

“文化生活”是江苏省实行新课改后新纳入教学和高考考试范围的模块。它不似“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没有现成的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科背景,教材知识结构不明确,知识点之间联系模糊;它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历史、语文、艺术、哲学,乃至伦理道德等文化知识的支撑,却又不同于它们,有些“四不像”。与“文化生活”对教师文化素养的高要求相对应的却是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对其内容不熟悉、研究不深入、从知识到心理上的储备不足。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四星级重点高中,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但凡与“政治”沾一点边的东西存在没缘由的“排斥”,都给“文化生活”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很多学生学习“文化生活”只为应付考试。

所以,现在的“文化生活”教学大多数时候仍旧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旧是“容器”,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乏味空洞。怎样才能让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笔者在新一轮的“文化生活”教学中开始了思考、摸索和尝试。

二、情境描述

有人认为“文化塑造人生”这一节只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结论性的观点”,教师没有太多可讲、可发挥的。新课程把学生视为文化中的人,“经历是一种财富”,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文化。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在上这一课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分享“对我影响最大的一 ”这一话题。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也可以是一首诗、一本杂志、一次文体活动,只要属于文化范畴的皆可,重点谈影响。这样一个可说、想说、要说的话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对自然生成的观点亦更为信服。

例如,甲同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周杰伦。

如果非让我说是从那首歌开始喜欢周董的,真的挺难的。从《稻香》中我知道对整个世界我不能有太多的抱怨,每次跌倒后要爬起来继续向前走;从“听妈妈的话”中我知道要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我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从《兰亭序》中我知道行书如行云流水,心事要写在纸上慢慢聆听;从《青花瓷》中我知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要经历多少历练,所以现在经历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再如,乙同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海洋天堂》。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位身患肝癌晚期的父亲照顾孤独症儿子大福的故事。影片中使我最有感触的是孤儿院院长和这位父亲的一段对话。“你也该休息了。”“来不及了。为大福做这么多,我想他也不会懂。他甚至也许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指望他将来能回报我什么。”这部电影使我对“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亲情方面,爱不一定言于表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无声的爱,是伟大的爱,就像父亲对大福一样不求回报的爱;爱情方面,爱不在于甜言蜜语,在于求真务实的相互关爱和体贴;友情方面,往往热情相待的朋友或许不能算真正的朋友,双方能够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就算不经常交流与联系也称得上是知己。

……

最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让我刮目相看,真心为你们喝彩!站在远处的我依稀瞧见了你们的精神家园:有的同学从一本书里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有的同学从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中升华了对“爱”的领悟;有的同学因为摘录的一段话思考如何做一个好女儿;有的同学从偶像作品中汲取向上的力量……“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这些优秀的文化带给每个人的成长绝不逊色于任何一道美食,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三、反思与讨论

“文化生活”对教师的素养要求非常高,需要政治教师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做到旁征博引。即便如此,教师也不可能扮演无所不知的角色。因此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同时更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兴趣、思维、情感等因素,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以“真”使人信

“学而不信”的现象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是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甚至背离。拒绝鲜活的生活就是选择了僵化,唯有真实的生活,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方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进而发展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因此,要把课堂教学置身于生活,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笔者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紧密结合最新的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展开教学。例如,用“‘莫言热引发作品抢购一空”和“敏感时期,美国NBA球星访问朝鲜”来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用“李天一”案件和“复旦投毒案”来阐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用“无锡特大假羊肉案”来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用大量真实案例作为支撑,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2.以“问”促人思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提问。”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化生活”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能透过现象把握实质,并学会用多角度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例如,“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笔者设问“你如何看待建西游记主题公园以抗衡迪斯尼?”;在“文化多样性”一课时,请学生思考讨论“中国节PK洋节,谁是赢家?”;在讲“大众文化”时,请学生分组辩论“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谁的价值更大?”在不同观点的比较和争鸣中,学生的认识更为理性、更为深刻,思维品质逐渐得到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引导。

3.以“情”动人心

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丰富情感和情绪体验的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文化生活”教学的重要追求。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情感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自身情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使情感成为教与学联系的纽带。例如,“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教学中,我以“四川雅安芦山县地震”作为导入,学生屏住呼吸看着一张张受灾和救灾的图片,全班静寂,学生的眼神里满是焦急、担忧还有感动,随后对“为地震灾区点蜡烛祈祷有用吗”和“地震后,你去不去灾区”两个问题的辩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理性的思考,最后全班一起进行了一场“防震逃生”演练,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钟起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教学案例情感教育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9:46:4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49:44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9:03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16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