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真俊
摘 要:主要讲述了“教学案”这种改革模式在教学中起到的实践作用,以《长方形的边》一课作为例子,简单地说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实践作用,然后对“教学案”的认识和思考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教学案;初中教学;实践与认识
在课程改革之后,我校实施了课堂教学方案,也对“教学案”的实践和研究进行了分析。经过几年的研究分析,“教学案”的实践和管理日益成熟。下文笔者以《长方形的边》这一课程教学作为例子,对我校“教学案”在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实践与认识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概念及其在初中教学中的特点
“教学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一般是指将学案和教案合为一体。在现实生活中,它可分为三部分,主要是: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案、课后辅导落实教学案。
二、以《长方形的边》课程为例,略谈“教学案”模式
《长方形的边》是初中教学课程中最典型的课程之一。对于这样课程可以表现在知识和方法两方面。知识:对长方形的概念分类和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长方形的边进行分析,提高推理方面的能力。
1.对概念进行分析
在快要上课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学案”进行概念的分析预习,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了解概念。在快要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让组长或者班长组织下预习,同学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新课的前5分钟,教师检查小组组长的预习情况,小组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最后让每组代表去台上讲解相关知识:(1)长方形及有关概念;(1)长方形的分类;(3)长方形边的关系。
2.课程原理分析
对设计和知识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探究方面的活动。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长方形,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可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原理,各个组长积极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可进行巡查,对每个小组进行引导。
三、实践后的思考
在刚刚接触“教学案”的时候,对其不是很理解,而且很多事情也很不自然,经常会跟其他教师请教,做到多听、多学。而且在课堂上不断寻求摸索道路,慢慢地便理解了“教学案”是教师的教学主导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2):33-34.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22):24-25.
(作者单位 江西上饶余干县峡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