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旺
【摘 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对于就业的体制改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面都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就业教育方面就应以人的发展作为其主旨,重点培养学生在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内容上更应注重培养和健全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充实其人格素质,指导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问题;而在就业创新中应当以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前提,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其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与激情,使其在为大众社会中奉献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来体现当代大学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人本理念 大学生 就业教育
1.就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应该突出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做人的表率。我们一般所说的人格素质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规则来要求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或是说倾向,即对事情对自己行动有着明确清晰的道德认识。当代的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要有着非常好的品性道德,只有这样才符合21世纪的发展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录用不仅仅只看其实际的知识能力,并且对于其人品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平时所说的团队合作、企业单位的信誉度更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再者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因为所录用的人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当然挑选综合素质较好的人,这成了企业公司用人单位的必然选择。若教育只是单单的教授学生技能知识,淡化了人格素质教育,那将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将来的人才是要求引领其所在领域的前进方向的,而这样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性美德,这样的人才可以扛起大任。
恰恰相反,在有些学生的成长中受到外界的一些利益诱惑,而没能具备好的道德素质,就业的观念还是哪里好就往哪里去,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要好的工作要体面要高薪要……这些人看不到一些边远地区的发展前景,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只知道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去艰苦的基层单位锻炼自己的勇气与目光。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进一步强化的,加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及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人格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其根本。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这些的影响,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思想价值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密不可分的。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择业才能选好自己的职业,从这个层面讲是人本的理念的深层含义了。
2.就业教育的择业心理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解决其心理问题为主,使其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与积极信心,来面对社会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成功和失败也会常伴左右,所以要承受这两个方面的压力,那么就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行动、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择业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人生中的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故而具有十分好的心理素质则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根据有关报道: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由23.5%上升到25%,近几年更是到了30%,而数据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在上涨,在大学生的择业期间尤为突出,固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更为常见,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这些表现中强和较强的都超过了25%。对于女生而言更是有自卑、恐惧的心理,焦虑压抑感也是男生的2倍。不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会使大学生到时候心里没有底丧失自信心,面临社会选择时便会心理脆弱。所以帮助大学生培养一个好的择业就业心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择业心理素质的教育应从关爱了解学生,首先要引领学生自己客观的、有针对性的认识评估自己。再者就是了解社会上的供求关系,客观理性地对待冷热专业,以及竞争中遇到的不公平的现象,从中自我了解自我调适及锻炼自我的控制力,增强自己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有就业就有失业,其实都是一个循环而已,只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开阔,要使自己时刻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校方面也要完善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问题时及时的交流、解决,从而解决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稳定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
3.结语
当代是一个注重人个性发展与发挥的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建立发展创新教育机构,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发挥他们的朝气大干一番。从大角度来全面看待认识就业与创业。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同时完善他们的是智能机构,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创业之中,使其在实践中得到经验。结合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思维,在就业中务实工作再学习加强自身能力,从而在平稳中谋求发展,积极主动的创造事业的成功进而享受人生的来之不易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高小蕾. 对改进高校就业教育的几点建议[J]. 教育与职业,2011(3).
[2]江泽民.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