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013-04-29 01:24:49康燕玲
课外语文·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多媒体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不会削减语文自身的魅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种思维与能力;可以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优化语文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是优还是劣,仍褒贬不一。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心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削减语文自身的魅力,让教学遭遇尴尬。他们觉得应该回归文本,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语文知识,因而极少使用,甚至不敢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我经过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例,多次聆听成功的公开课教学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脱离语文教学实际,过多过烂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会削弱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难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我觉得,如果能够本着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原则,恰到好处地使用,二者完美地结合,相辅相成,必能相得益彰,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侧重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切题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虽然说,不同的课型,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声音、画面或图片,让学生进入相似的情景,这种导入方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进入主动学习。

例如,讲解《小巷深处》之前,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孟母三迁》,要求学生听完之后谈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创设声画兼有的情境,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情境中,让他们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和亲情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情感迅速得到熏陶与升华,为学好课文和理解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又如分析《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长有尾巴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分角色为这些动物们配音介绍,各自夸夸尾巴的特点、功能;然后,提问:“如果人类也有尾巴,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新课导入,既能以形象的视觉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之中。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种思维与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很广阔,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很丰富,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

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学散文《春》时,我先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并让学生移情入景地诵读,从中训练语感;接着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次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更细腻地品味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之美。而当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解读文本之后,又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哪些景物展示春之美,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春天相关的画面,让学生现场模仿课文的写法,运用多种修辞,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这样做,既让学生巩固课文的知识,又能使其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文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审美情趣。

又如,教学小说《空城计》时,通过展示诸葛亮“登楼抚琴”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展开联想与想象,细腻地写出诸葛亮与司马懿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填补课文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种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个性化解读。

当然,讲解说明文也可使用多媒体,例如分析《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出示刺猬与针鼹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自己观察到的针鼹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及与刺猬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合作探究,一起解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加以说明的。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利于让学生在比较自己的观察所得与课文介绍的区别中掌握写作说明文应该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加以说明的方法,从中掌握解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技巧。

不可否认,议论文的教学同样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例如,一位老师在举行《谈骨气》的公开教学中,当她分析完课文的论点、论据,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自己的收集情况,与学生一起交流,并且告诉学生论据中的名言,应尽量引用能证明中心论点并且是大家很熟悉的句子。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让学生当场掌握更多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又有利于让学生明白引用论据时的注意事项,为写好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例如开展以“说家乡”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来的最能体现家乡美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发散思维,进行绘声绘色地解说,其他同学可以结合图片和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补充介绍和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从此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常常也是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例如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活动的展示课,学生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搜集来的相关内容,如“谚语、警句、格言集锦”汇报,“乡村风情”介绍等。这种活动,让展示的学生有成就感,分享的学生有愉悦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广。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精彩的结语和作业设计,往往富有号召力和启示性。而恰当使用多媒体,精心设计结语和作业,将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完《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后,借助多媒体布置课堂作业:看看大屏幕显示的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请大家先谈谈感想,然后合作探讨如何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出谋献策,并为环保设计一条标语或公益广告。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我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并喜欢上了针鼹。希望大家从今往后,都能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热爱自然,关爱生命。”可以说,课堂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将课内外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一系列惊人的数字,能呼唤学生善良的天性去保护动物,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强烈震撼和共鸣,使他们在生动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资料分析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而结语通过号召大家热爱自然,关爱生命,再次强化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并非会削弱语文的魅力,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相反,学生更能在参与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张扬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师生在互动中,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语文的乐趣。

总之,只要大家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拓展中,没有忽略语文特性,没有偏离文本内涵、没有漠视学生实际;语文教学中,注意做到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并进,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熏陶并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引导并重,就能打造出更加活泼灵动的语文课堂,迅速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句话,只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必能有效拓展语文课;一旦做到珠联璧合,必定能够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伦琰.网络条件下作文方式的变革[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2上):24-25.

[2]赵金平.语文教学中的形散与神不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上):18-19.

作者简介:康燕玲(1975-),女,永春,本科,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28
七年级数学循环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