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忠
摘 要:新课改10多年了,然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多重要?应该放在教学中的何等地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未得到明确的解决,即教什么知道,但怎么教就有些茫然。因此,仍需大家来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情感教学目标;途径;情感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理念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已经是全体教师都重视的,即教什么是不糊涂的。而怎么教?即如何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的实现,可能仍然是大多数教师的困惑。反正我是有诸多困惑的。这里我想侧重从“怎样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认识和做法。
一、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1.强化情感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我一直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做首要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就会自觉地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了自觉地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他就会实现教学的“过程目标”。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渐地完善自身。所以首先学生要有兴趣。我们教师如果在初二开始物理教学时就能树立和践行这个观点,那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相反,倘若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后续的教与学就会走向疲惫、走向失败,那将使我们终身遗憾。
2.强化情感目标,让学生尽早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学生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很多常见的现象就不会“视而不见”,而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去思考、去提问、去设计探索。
(2)勤于思考、善于讲道理的习惯
这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分析物理的原因是什么?道理是什么?教师要培养他们养成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鼓励他们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善于讲道理。我觉得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善于理解的习惯,这些习惯完全可以使学生超出物理学习的范畴,惠及到其他学科,最终成为他们做学问的基本素质,终身受益。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习惯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想到一个规律、看到一个理论,就会想到一个实际、看到一个实际。学生养成我懂得物理知识,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个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习惯。重视“科学、技术、社会”(STS)是培养学生用知识走向生活,建立“价值观”的重要基地。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碰到一个具体问题,应该怎样分析,有两种学生两种做法:第一种学生是遇到一个非常陌生、灵活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回忆”;另一种学生是碰到一个陌生的、很棘手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分析”。用一个回忆的方式来解决新问题,这不是好习惯。而用分析的方式才是良好的习惯。而“分析”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具体的问题抽象地分析。所谓抽象地分析就是套答案,把学过的那些结论不管是南是北,拿来死套。这不是我们希望的。我所期望的是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这种习惯能让他们受益于一辈子。
3.强化情感目标可以发挥初中物理科学课在弘扬科学精神方面优于其他学科的特效作用
物理课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实验探究。我们要积极发挥科学课在弘扬科学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
(1)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让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如实地记录数据,不要改动数据,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习惯。
(2)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勇于否定和判断书刊、传媒言论的科学性的精神
什么是价值观?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不迷信权威的习惯、勇于判断大众传媒言论的科学性的习惯,就显示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当一个学生最相信的东西是“实验事实”“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们不能不说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成熟了?
(3)严谨的科研精神
在物理课中,有很多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物理试验室的实验、物理画图、作物理图像都能具体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
4.强化情感目标可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本身就是科学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科学猜想,难道不是培养他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观吗?学生通过一个事实,发现了一个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猜想,怎么办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实验来检验。我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应用这一办法,效果很好。物理就是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能够让我们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功能。
由上述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的四点,足见“情感目标”的核心地位。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来强化“情感目标”,有什么样的途径。
二、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途径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我从切身体验浅谈几种途径。
1.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寄希望于学生对物理学有感情、有兴趣,就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下功夫。我设计教学首先思考学情,思考采用哪些素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然后我学习和利用教科书中的一些做法,有创造性地把有关自然界的素材融入教学中。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的一课导入中,我先给学生展现了两段视频:一段是“蚊子叮人吸血的过程”,一段是“运动的沙漠之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1)蚊子在叮人的时候,它的口器对人皮肤的压力极小,但为什么能轻易刺破人的皮肤?(2)骆驼在沙漠中站立和行走时对沙层的压力达到几千牛,但脚掌为什么不会陷入沙层中?这两段视频使学生明白以下问题:一个物体表面受到压力,表面就会发生形变,如果压力过大,表面就会被破坏。这个表面的破坏程度除与压力大小有关,还和什么有关?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蚊子的压力不大,但是受力面积非常小,蚊子也会将人的皮肤刺破;尽管骆驼对沙土压力大,但是由于脚掌与地的受力面积相对更大,因而沙土表面被破坏程度较小。得出结论:看来受力面积也决定着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样用视频导入,一个目标是知识目标,另一个目标主要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继而《压强》课堂最后,学生知道概念、公式的含义,我让他们估测骆驼对地的压强多大?蚊子叮人时的压强有多大?将旺盛的求知欲隐含在教学中。不但巩固了压强的概念,而且又进一步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融合在一起。
在本堂课中,我还培养学生对“压强”有切身体验的情感,比如,让学生用两个手指头分别压住有一端削减的铅笔保持静止,问感觉哪个手指是疼痛的?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原理,把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教科书提倡的“凸显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教材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这些实验现象与已知的日常经验不同,然而却是真真切切地观察到的,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首先,一定要控制教学的难度,特别是控制作业的难度和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其次,不能让学生做很多难题以至于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唾手可得,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让学生获得通过战胜困难终于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把物理知识充分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学习之前,联系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之后,联系生活,最能实现价值观的形成。那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1)安排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准备充分,安排完善,让学生见多识广。
(2)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联系
如,教师列举;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思考列举;课外调查收集;实物展示;利用媒体软件做学术性游戏等。这些方式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方式优于前面的。如果从听觉到视觉,还是半信半疑,那么百闻不如一见,实物和实验就是真实的。
4.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物理实验、物理作图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不但能让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养成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感和价值观。
5.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来强化“情感”目标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项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的情况的评价方式。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较好方法是教师给选题。选题要做到四个突破:题目中的任务跟教学内容相贴切;题目能促进学生持续地研究;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题目有利于多视角地观察学生——特别是多视角观察考分不高的学生。表现性评价最特出的优点是“激励性”,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围绕着所需完成的任务不断思考、探索、实验、改进,形成一股持续的钻研精神。
总之,我们走过了从《大纲》通过新课改变成《新课标》的十多年历程。这个历程使我完成了从只重视知识的“教书匠”到懂得关注教学策略的“设计者”的转变。我深刻地体会到:不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的地位,而且应把强化“情感目标”放在三维目标的核心地位。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