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碧清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生彘肩”和“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两句进行了释疑、解读。
关键词:中职语文;《鸿门宴》;释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94-1
释疑之一:把“生彘肩”中的“生”解释为“不熟的猪腿”,“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笔者认为,鸿门宴上樊哙吃的那条猪腿就是没煮过的生猪腿,项羽与樊哙“一生彘肩”不是“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更可能是尊敬,是奖赏。理由如下:
首先,今天人们在餐桌上摆一盘带血丝的鱼、肉,会感到不习惯,实际“中古的人……对火堆炉堂上半生不熟的,甚至带些鲜血的……肉其实并不感到腻味,甚至还乐意尝试一下,将生肉作成脍食用”。其实,国人食用生肉、生鱼并不始于中古,而是自远古以来就流行,先秦文献亦多有记载。如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枚乘《七发》:“羞脍炙,以御宾客。”那么何为“脍”呢?“‘脍者,细切肉也。即将肉细蘸上调料葱、芥等生吃。”成语“脍炙人口”的本意就是生肉、生鱼蘸着调料和烤着吃都好吃。由此我们可以推想鸿门宴上,项羽、刘邦等人吃的当中即有熟的,也可能有生的(作脍用的)。既然,在当时吃生的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强调鸿门宴上项羽赐给樊哙的是“生彘肩”呢?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项羽赐“生彘肩”与樊哙表现了项羽对樊哙的尊重。为什么这样说呢?
1.从文章内容分析,项羽赐樊哙“生彘肩”也不应该理解为“试樊哙”。项羽称樊哙是“壮士”,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决不是随便说说的客套话。鸿门宴以前,项羽虽然没见过樊哙,但对樊哙的能力、为人一定是早有所闻,鸿门宴上见到樊哙,项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慨,因此,才会“与斗(大)卮酒”,在这里“与斗卮酒”毫无疑问表达的是一种赞赏的感情。“与斗卮酒”后,再与“生彘肩”,“试(戏弄)樊哙”,与理不通,前后矛盾。
2.以“生彘肩”“试樊哙”也有悖于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一个性格耿直、坦率的人。如果项羽以“生彘肩”“试樊哙”也就不成其为项羽了,项羽与刘邦也就没有差别,也成了一个爱耍小手腕的奸诈小人了。如果那样司马迁也就不会为他这个没有做过帝王的人写一篇“本纪”了,司马迁为项羽写“本纪”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敬佩项羽的光明磊落,坦荡胸襟。失败了的项羽,二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敬仰,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因此,鸿门宴上樊哙吃的那条“生彘肩”就是一条生的,是项羽招待樊哙非常高的礼节,表达的是项羽对樊哙“壮士”的尊敬之情。
释疑之二:《鸿门宴》第一节的最后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句。意思是说刘邦身上的云气都呈龙虎状,成祥瑞的五彩,是做天子的征兆。赶紧派兵攻打,莫要错失良机。
过去专家学者都认定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思想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司马迁本人的为人治学来看,他一生坚持唯物主义,从不迷信,从不唯上。为了写《史记》,他走遍九州大地,寻访历史遗迹,以求去伪存真;即便对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当朝皇上汉武帝的评价也一分为二,否则他也不会因李陵案而受屈辱的“宫刑”。由此看来,说司马迁唯心主义不大站得住脚。
那么刘邦身上的五彩云气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人的身上存不存在这种云气呢?假使真的有,范增能否真的看得到呢?就这个问题,我想根据一项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来进行解读,也许能打开读者心中的疑团。
近日,我无意中在一家国家权威杂志上看到一则报导,大意是说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周围存在有色气圈。气圈的颜色会根据人的身体状况而发生改变,有时颜色是单一色,有时会呈现出几种颜色;状况好时,气圈的颜色就发亮,状况差时,颜色就发暗。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体还有很多发光点,把这些发光点连接起来就是围绕在人体周围的气圈,科学家们称这个气圈是人体的“闭合光纤网络”。更让科学家门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发光点与中国古代经络学中的穴位完全一致,英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印证了人体周围确实存在有色气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从刘邦当时的情况来看,存在五色之气完全有可能。上文笔者讲到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特地提到人体周围的气体是随人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鸿门宴前的刘邦处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呢?公元前208年,楚怀王让项羽、刘邦兵分两路,合力攻打秦军,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进军霸上,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然后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当时的刘邦在军事上避敌锋芒、率先打进咸阳,并派重兵把守函谷关,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地笼络了民心,抢得了政治上的先机,就等着时机成熟在关中称王。那时的刘邦可谓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泗水亭长的精神状态就一个字“好”,所以身体成五彩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鸿门宴》中说这番话的是何许人也?范增也。范增是项羽的高参,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项羽之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一定离不开范增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古代的谋士大多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军事,很多人还会奇门异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所造的土牛木马不是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吗?想必范增作为当时一位声名显赫的谋士也不是等闲之辈,否则项羽怎会称其为“亚父”呢?也许范增能感知到这种“气”也未尝不可。
当然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即便刘邦身上真有所谓“龙虎之气”,也不一定能当上皇帝。范增为了引起项羽的重视,故意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加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