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 要:培养运算能力有利于学生增进对算理的理解,有助于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非常关注甚至强调“理解”,这就构成了数学教学的深刻性,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味指的正是这样的深刻性。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35-2
【背景介绍】
开学前两天,学校突然通知要听我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对于这一类计算课,我心里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本身学生有一定计算基础,只要照着教材例题的思路上来,说清算理,再加几个变式练习,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为了确保成功,我在一个班级进行了试上,但是试上的结果却令我大感意外。我发现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将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进行正迁移,我的教学设计也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加以解决,没有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学生对于算理讲不清,理解不透,效率自然低下。虽然通过练习巩固最后学生都会算了,但整节课师生都比较累,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了些什么。于是,我在另一个还没上课的班进行了学情调查——在班级中选取了优、中、差学生各两名,列竖式计算753除以3。
通过学情调查,从学生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从最高位算起,百位商是2。我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算理。接下来学生不知道只移十位的数,和百位余下的合起来再除,而是把十位和个位全部移下。可见笔算除法难度较大,学生都不会。于是,我根据学情,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
师:读一读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会列算式?
生:986÷2。
师:那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商大约是几百多?
生:商大约是四百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用900去除以2,大约4百多,因为1000除以2才到500,所以是4百多。
师:你说得很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想知道准确的数,就要用竖式算一算。
(师顺势板书竖式)
师:根据刚才估计的结果,商大约是4百多。那你想先用几来除以2?
师:9是9个百,9个百除以2,商是4,4写在哪儿?为什么?
生:4是4个百,写在百位。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小方块来分一分,看看这位小朋友说的有没有道理。
师指着课件演示。
先用9个百除以2,把9个百平均分成2份,商是4,每份是4个百。(边指边说)
师指着竖式和图,看分方块的情况,2乘4得8,分出了8个百。9个百分完吗?
生:没有分完。还有一个百。
师追问:百位上还能继续试商吗?
生1:不能。 生2:不够再分了。
师:接下去你会算吗?请写在练习纸上。
黑板出示学生的两种竖式。
师:这是两个小朋友写的竖式,你同意谁写的?为什么?同桌讨论。
生1:我同意第一种方法。18除以2商是9,然后6除以2商是3。
生2:我觉得第二种也是对的。186除以2是93,9在十位,3在个位。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我们还是来看刚才分的方块图。
师:没分完的1个百怎么办?就是几个十?和十位上的8个十合起来就是(18个十)课件演示
师:现在十位上够分吗?是多少个十除以2?
生:够分了,是18个十除以2。
师追问(指着学生的练习纸):需要把个位的6一起移下来除吗?为什么?
生:18个十够分了,可以除以2,不需要把个位的6移下。
师:看明白了吗?18除以2得到(9个十),十位上商是——9。
师继续问:十位上分完了吗?
再算个位。把个位上的6移下,继续分。
师:现在明白谁算的有道理吗?看着方块图,说一说我们是怎么算的?
师把错误算式拿走。指着正确的竖式,
问:9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为什么写在个位?
【评析】
在授课之前,笔者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这样能准确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制定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对题组进行了比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体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二是教学笔算前增加了估算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竖式计算应该先用几来除,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哪一位。三是例题教学先扶后放,加入动态的分小方块演示,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以及百位余下的数要和十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参与,把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适时引导有效结合起来。
【反思与启示】
1.“学情调查”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
所谓的“学情调查”是指在教学前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请学生试做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包括生活经验、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需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他的算法,说出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以及学习情感。
在授课之前,教师采取学情调查策略。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这样能准确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老师制定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时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意义,而不是教师认为的有意义。
2.“学会估算”是强化学生数感的手段
估算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教学笔算前增加了估算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竖式计算应该先用几来除,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哪一位。在形成一种数学能力的同时,增强估算的意识,而且能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言:“我们未必一定等到专门讲‘估算时才让学生去进行估算,而应该将这一活动渗透于平时的学习活动之中。”
3.“数形结合”是加深学生理解的有效策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学生模棱两可,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的本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学生与数学家一样,要亲自投入,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算,或是头脑中的操作——思想实验。数学是经验性或拟经验性活动。
4.“深趣结合”是落实数学体验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关注甚至强调“理解”,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学生逐渐接近数学本质的过程,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外在,更关注事实背后的数学结构,这就构成了数学教学的深刻性,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味指的正是这样的深刻性。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