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浅析

2013-04-29 00:44:03苏宝红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初中数学

苏宝红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很重要。悬念情境、现实情境、直观性图形情境、类比教学情境都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的位置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手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而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所以,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思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一、创设悬念情境

如果课堂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学习心理,就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所以,如能在课的开始设置合理的悬念,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探究的愿望。而且,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抓住导入环节设计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就用一个小故事来创设悬念情境的:“王向前是一位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个叫李伟的人要和他订合同。根据这个合同,李伟将在一个月每天给王向前送10万元,而王向前第一天只需给李伟一分钱,以后王向前每天给李伟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王向前认为李伟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怕李伟反悔,立即请来几个人作证并签下正式合同。第一天,王向前支出1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王向前支出2分钱,收入10万元。王向前欣喜若狂,他哪里知道这个合同是李伟的一个阴谋,最后王向前破产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悬念导入必将引导学生进入思考。

二、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和我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如果对其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编制学生熟悉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一个历史性难点。本人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我把两场球赛的结果用正、负数表示,把赢球记作“+”,输球计作“-”,这两场球赢球分别为:(+5)+(+3)=+8,(+4)+(-6)=-2,这样,学生对正数、负数就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三、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

对事物进行迅速识别、理解和判断,直觉思维很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具的直观演示、直接观察几何图形都是一种直观性图形情境。如,在引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自制教具,一根细木棒和一个铁丝做成的圆圈,在演示铁圆圈向木棒运动过程中,直观地得出圆与直线存在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演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使学生直观地得出圆与圆有且只有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四、创设类比教学情境

中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点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知识的类比是一种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的情境。每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都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它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和新旧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多方面的比较,既可以区别异同又可以沟通联系,理清脉络,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讲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请两个学生到教室前面比个子,一个站在讲台上,另一个站在讲台下,问:能比出两个人谁高谁矮吗?众人齐声说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呢?学生回答,他们都站在讲台上或同时都站在讲台下才可以。由此,教师把两个人的身高抽象成两条线段,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然后再拿两根长短不一的彩色木棍让学生比较,学生马上能很快地说出比较的方法,即将这两根木棍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从而得出比较线段长短的第一种方法。再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可用类比的方法,因为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共性: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b为已知数,a≠0)。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其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b为已知数,a≠0)。其次,解不等式的过程,实质是对原不等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形,直至化为x>a或x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还有很多,可在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处,或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课教案时都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就会创设出更贴切的问题情境,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庆坪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4:50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3:37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2:41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12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5:21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