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芬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新的教学实践探索不断展开,新的教学设计逐渐出现……但是审视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学习状态却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呈递减的趋势,学习体验感受依然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高分。历史这个充满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仍处于“尴尬”的境地。反思和审视发现,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更新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被传统的教材观所困囿:认为写入历史课本教材的都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类文明知识的精华,教学就是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文明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获取和积累这些知识的容器,传授知识要以教材为本,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为主。历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的过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必须树立新教材观:教学的目标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要注重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充分发掘活的隐性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教材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和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而不能受其所困,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服务于教材的照搬传授,使教学活动由单向传输变成双向互动,激发历史教学课堂的活力。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可教的、可能的、有潜力的。”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不断认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要善待他们,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用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需要对话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课堂就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只有树立现代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处于发展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不能把他们看作装载知识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动机。
三、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通过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不要照本宣科,自上而下地传递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把历史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教学问题,建构起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和超越时空、再现历史的学识,揭示知识的建构过程,指引学生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作为课堂活动的评判者,教师必须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结果进行表达、交流、批评和修正,引导他们对自己结论的正确性作出分析和论证。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三观”,才能找到制约历史教学现状改变的内在原因,真正做到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重新使具有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这门课程焕发生机和活力,改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张宣.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大家,2010(18):158-159.
[2]顾明远.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