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守耕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课前预习能很好的达到这一要求。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预习能提小学生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其主动获取新知识,“会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二是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实践证实,听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预备好听新课的必需的旧知识,在听新课时碰到了种种困难。通过预习,可以温故知新,可以找出重点难点,不懂的问题可以做记号,上课时,格外注重老师对这方面问题的分析讲解,这样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听课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是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1、教给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数学预习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看(读)、做(动手)、 想(思)必不可少。①看,就是看书,也可以读,在看的时候要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②做,就是把预习知识多看几遍,然后仿照例题,自己画图操练“试一试”、“做一做”,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可以动手操作等实验的方法演示或验证。③想,就是思考,预习既要想问题如何解决,还要想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通过平时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并总结预习的好方法。概念性知识预习方法:圈圈、画画:即在预习时,边看书边用符号做出标记,还可以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计算类课的预习方法:尝试练习: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观察物体等:动手操作: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摆、画、量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老师设计的预习要求时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充分观察,逐步学会新知,课堂学习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同学的合作交流获得到提升。
三、变革课堂教学
预习后的课如何上?
策略一、预习反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握教学的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根据内容特点,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三要重视师生双向交流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向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策略二、改变评价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突出对优秀个性品质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多样性。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能力。
策略三、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方法的指导,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不是一时之功,它需要长期地培养,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数学老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