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专题

2013-04-29 00:44相炜
地理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昼长交角极昼

一、考核方向分析

1.考点分布

2.考核方向

从考查内容看,突出考查地球运动基本原理规律的应用,如时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等。

从能力要求看,侧重考查读图分析、空间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近年来高考采用的光照图形式简约、有用信息比较隐蔽,但对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

从呈现形式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光照图为载体考查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判断和季节现象的判断;二是以社会、热点、生活情景为素材考查对地球运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基本概念解读

1.地球自转与公转

(1)地球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②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地表各地角速度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公转:①方向:自西向东。②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③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④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2.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地球自转,同一纬度上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东早西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区时:为计时方便,地球上以经度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3)北京时间:我国东西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间的交流与联系,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3.日界线

(1)自然日界线——0点经线,时间不变,位置在变。0点经线是昨天与今天的自然分界线,它随地球自转不断变化,0点经线向东为今天,向西为昨天。

(2)人为日界线——180°经线,时间在变,位置不变。原则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当0点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即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4.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进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同一地区的季节更替和全球的五带分布。

5.晨昏线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将某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1)主要特点:①过地心的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始终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上,代表日出、日落状态;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而变化。晨昏线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⑤晨昏线以15°/时的角速度自东向西移动。图3为3月21日~9月23日三种不同视角下的晨昏线。

(2)误区辨析:晨线上地方时为6:00,昏线上地方时为18:00(不正确)。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晨线上各地地方时为6:00,昏线上各地地方时为18:00。春秋分以外的其它日期,只有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00、18:00,其它纬度的各地,夏半年晨线上地方时早于6:00,昏线上地方时晚于18:00。

6.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所成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图4中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近大远小)。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方向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来增去减)。如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在向北移动,因此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三、原理知识梳理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昼长、地势及天气等,具体分析如图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6所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c线);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a线);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b线)。

(2)季节变化。

图7中的A、B、C分别表示热带地区、回归线上和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情况。

3.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分布: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各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对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的半球有极昼现象,相反的半球有极夜现象。如图8所示。

(2)季节变化: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极昼范围达一年中最大;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极夜范围达一年中最大。如图9所示。

(3)极昼、极夜的分布规律:每年两极附近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春分过后北极附近就会出现极昼,此后极昼范围越来越大,到夏至日达到最大,边界到达北极圈。夏至日过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秋分日消失。秋分过后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此后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越来越大,到冬至日达到最大,边界到达南极圈。冬至日过后,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至春分日消失。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极昼、极夜出现的时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化,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极点附近极昼极夜的时间长达半年左右,极圈上极昼极夜的时间仅为一天。

4.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1)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范围:黄赤交角变小→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变小→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缩小→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2)黄赤交角变化与昼夜长短:黄赤交角变大→中低纬度地区夏半年昼变长,冬半年昼变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将变大;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将扩大。

借助几何图示分析黄赤交角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变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当黄赤交角为23°26′时,太阳光照线为a,对应晨线为m,北半球中低纬度昼长与夜长分别为A、A′;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太阳光照线为b,对应晨线为n,昼长与夜长分别为B、B′。比较发现:BA′,即黄赤交角变小,夏至日时北半球中低纬度昼变短,夜变长;A/A′>B/ B′,即黄赤交角变小,北半球中低纬度昼长与夜长比值减小。同理,该日(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中低纬度昼变长,夜变短,昼长与夜长比值增大。

(3)黄赤交角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黄赤交角变小→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夏半年变小,冬半年变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减小。

5.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轨迹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轨迹。太阳周日视运动实质上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以图11为例。

该地为40°N地区太阳运行轨迹示意图,图中A、B、C分别为北、南、东方向,①②③分别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路径,H3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其大小为90°-(40°+23°26′)=26°34′。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可总结如表3。

四、方法技巧归纳

1.地外生命条件的分析

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对地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可以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为范例,从大气、表面温度、液态水等方面进行判断推理:根据行星的体积、质量确定大气层的厚薄;从行星与太阳距离的远近判断表面温度高低,结合自转、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的厚薄,推断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由此确定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

在分析时,可与地球进行比较,以找出生命条件的差异。以火星表面温度的分析为例:火星与太阳距离比地球稍远;火星自转周期比地球长;火星体积、质量比地球小,大气层更薄,夜晚保温效应差。因此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低,且昼夜温差大。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计算步骤:①定时:确定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如6:00、18:00、0:00、12:00经线等。②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12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为“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为“西减”。③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④定值: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3=15∶00,F点地方时为24-3=21∶00。

(2)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用该点的经度除以15°,所得商(余数大于7.5°进上,小于7.5°则舍去)保留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度确定。②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③求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若所求地与已知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若所求地与已知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若求出的时间>24小时,则时间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时间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3)时间计算参照方法。①赤道参照法:赤道始终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②晨昏圈切纬线法:晨昏圈与纬线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0:00或12:00。③直射经线法: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00。④平分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⑤日太阳高度最大法:正午太阳高度12:00出现,物影最短。

3.昼(夜)长的计算方法

(1)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利用昼弧计算:昼长=昼弧度数/360°×24=昼弧度数/15°。

(3)利用太阳高度计算:昼长即为某地太阳高度大于0的时段间隔。

(4)利用对称“互补”规律计算:①同一天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昼长和为24小时(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夜长);②同一地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推论: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相等;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则A昼长等于B夜长,A夜长等于B昼长。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若所求地点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南或北),“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所求地点与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南或北),“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②确定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光线方向相反。④计算楼间距。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图14),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tanH。⑤判断昼长。一天中太阳高度大于0的时段即为昼长,也可以用此时段所跨经度范围(昼弧)占360°的比例来推算昼长。太阳高度为0即为日出、日落时刻。

5.利用直射点突破疑难

(1)利用直射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所求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注意:当所求地点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要减去;不在同一半球时,要加上。

(2)利用直射点判断昼夜长短: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且该半球有极昼现象,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

(3)利用直射点判断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4)利用直射点解读光照图:在太阳侧视图、展开图中,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6.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1)光照图中的几何关系:在侧视图中,直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赤道始终昼夜平分(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分别为6点、18点);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

(2)光照图中的点与角

直射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昼夜长短;确定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18时。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晨昏线与纬线有两个切点,分别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其所在的经线分别是昼半球、夜半球的中分线,地方时分别为12:00, 0:00。

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晨昏线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该纬线的日出、日落时间,由此可以计算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在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它日期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其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由此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而推算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

太阳光线与晨昏圈的夹角: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平面始终垂直。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日出、日落方位及日影朝向。

(3)光照图还原法:将陌生的局部图、变式图向常规的基本图形回归是光照图判读的常用思路。对于各种变式图,选准角度画一张常规图寻找对应的点、线、面,可以化解难点、降低难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纠错笔记中的例2。

五、诊断纠错笔记

例1:(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时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可依据图16中的:

[参考答案] A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实质是选择正确表达奥运会开幕时伦敦时间的图示。

AB为日期分布示意图。答题思维障碍:不明白已知信息与图示间的关系,即根据已知信息推断0:00经线的度数及全球日期分布状况。思路点拨:根据伦敦时间为2012年7月27日19时12分,可计算72°E地方时为0:00。故此时全球以72°E和180°经线为界分为27日和28日两个日期。

CD是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答题误区:不能根据日期判断极昼、极夜的范围是否合理;不知判断图中伦敦时间是否符合。思路点拨:C项中标示的伦敦时间与19:12相去甚远;D项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与7月27日不符。

[纠错行动]解答本题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时差计算、日期分界线、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等。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图示表达的日期(日期分界、昼夜长短)、时刻与“伦敦时间为7月27日19时12分”相符,因此理解题目的考查意图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2:(2012年福建文综卷)图17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读图完成(1)~(3)题。

(1)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2)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6°N,110°E B.67°N,110°E

C.66°N,130°E D.67°N,130°E

(3)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图18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1)D (2)B (3)D

[错因分析]不能理解题意、读懂图示,把局部图还原为完整的极地附近光照图(如图19所示)。第(1)题不能根据北极点确定地球自转方向,进而结合AM为昏线推断AMB以内为极夜区。第(2)题不理解“M地日影最短”为当地正午时刻,也就无从确定当地经度。第(3)题不能正确理解昼夜长短、特殊时刻(极昼期0点等)与日影朝向的关系。

[纠错行动]解答本题需调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根据球面距离计算纬度、地方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日影朝向等。根据题目条件将变式光照图还原为常规光照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熟练的计算技能、灵活的原理应用能力是正确解答问题的保障。

六、考前试题预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观测。图20示意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楼影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日当地的昼长约为:

A.3小时 B.15小时 C.9小时 D.18小时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楼影分布及各点位置判断日照时间长短。第2题由图示日影分布判断该地此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从日出到日落楼影大致转过135°,由此判断9小时最为符合。若昼长为3小时,从日出到日落楼影大约转过45°。

读某地一年内某时段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21(其中A对应的日期为6月22日),回答3~4题。

3.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A.0° B.10°N

C.10°S D.23°26′N

4.在AB区间内:

A.该地一直昼长夜短

B.地球的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解析]第3题该地年内有两次直射,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若地处赤道或南半球,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应达一年中最小。第4题AB区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至10°N的时段。此时段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加快。

5.图22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丙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

(2)说出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

(3)该日北京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图23中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反映。

(4)把此刻的昼夜半球分布情况转绘到图24中。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1)角速度:甲=乙>丙;线速度:甲>乙>丙(2)日出时间:乙地8时,丙地6时(3)A 地球自转(4)略。▲

(本文由山东省临沂一中李慎中、山东省临沂市教科研中心相炜撰稿)

猜你喜欢
昼长交角极昼
地理学院
跨断层埋地连续管道最佳管线-断层交角研究
轴交角误差对内齿轮刮齿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
渴求黑暗
曲面上的一般变换与交角*
例说解方程在地理解题中的应用
例说解方程在地理解题中的应用
三维斜交角联锁织物结构的快速设计
一道培养学生全局观的典型试题
人生的极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