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翎 刘毅华
一、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合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工具,是学生理a解地理知识的好方法。同时,野外实习也是最有效和最愉快的教与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组合,最终造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也是各地不同。因此,一个能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有机融合的综合野外实习,是对地理野外综合研究能力的有效检验。实践证明,大尺度空间区域的综合实习,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科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其它地理教学培养方法无法替代的手段。
二、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之目的与要求
1.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之目的
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是地理专业学生在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学习及课程实习后所进行的一次涉及几乎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习,必须达成对地理专业技能和地理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训练与检验之目的。综合实习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地图与定位技能、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分析和表达技能等。地理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要求
对一个大区域的实习,很难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它可以利用对典型点与线的考察,借助点动成线、连线成面的原理,达到“微观看点、中观看线、宏观看区域”之目的。所以,实习要将“用脚看”转变为“用脑看”,不只是认真完成教师所设计线路的课业考察,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线路,如果不这样,对区域的整体认识会有何影响。也要将“用眼看”转变为“用心看”,因为看的欲望不一样,看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实习需要用心去仔细体会肉眼所见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设计
1.实习区域的选择
一个实习区域,应该有助于学生利用区域条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区域综合能力。因此,实习区域内部必须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与其它区域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据此,在华南地区可以设计3条能较好体现其区域特征与规律的实习线路:①广州—梅州—龙岩—漳州—厦门—潮州—汕头—广州。②广州—阳江—湛江—北海—南宁—玉林—肇庆—广州。③广州—阳江—湛江—徐闻—海口(中线)—三亚(东线)—海口—原路返回。
2.实习内容的设计
区域综合实习的设计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区域观点、综合观点、人地关系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几方面展开,采用抓典型、重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考察与思考。下面以线路①为例,简要介绍华南地区在南亚热带区域的实习设计。
(1)设计穿越主要地形区的考察线路。该线路从华南地区最大的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出发,向东北方向经南岭南部丘陵直到闽西山地,折向东南往厦门,再沿沿海平原返回广州。此线路可获得的直接收获是:亲身体验华南地区的地表结构与景观特征及其区域内部的差异,感受何谓“闽道更比蜀道难”,从而引发深入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探求区域持续发展的依据和途径。
(2)设计具备区域特色的定点考察。区域特色既可由自然环境特征表现,也可反映为人文环境特征。本区自然要素的定点考察选择了梅州阴那山和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阴那山是南亚热带的典型山地之一,不但可以考察山地的垂直分异与山区的开发利用,还可近观断裂带与岩层发育。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里有发育齐全、保存完好的火山地质遗迹,真实记录了本区火山活动的历程,有助于解释东南丘陵的又一个重要成因。人文要素的定点考察是以民居与城市为主。本着“微观看民居、中观看聚落、宏观看区域”的原则,设计定点考察客家围屋与土楼、潮汕民居与祠堂、厦门城市与潮州古城,既亲历了微、中观环境中民居特色与聚落形态的形成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也可据此深入探究在宏观环境的人地关系改造与利用中的共同特征与差别。
(3)设计突出区域差异的比较考察。自然环境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行为特征的差别;而社会经济,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又是改变自然环境制约因素的重要力量。从古至今,华南地区不管是生活方式、建筑文化还是产业发展,都体现出明显的山文化闭塞与海文化开放的差异,最典型的如粤、闽与客家三大文化区的产生、发展与分异;但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已经成为区域发展与战略转移的重要诱因,这从山区的发展、海西经济区的崛起与汕头经济特区的衰退就可见一斑。
四、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组织与指导
由于区域综合实习要求的内容与达成之目的是多样化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实习要求,给不同的实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实习模式和指导方法。一般在一次综合实习中,需要综合采用集体、小组和独立等多种实习组织模式(图1)。
1.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的组织贯穿于整个实习的始终,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实习组织方式,它是以导师为主导的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在准备阶段,需要给学生介绍实习之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并统一做好资料和设备等的搜集、整理与准备;在实习阶段,召集学生一起讲解与示范沿途的特殊地理现象以及定点实习点;汇报总结阶段,教师的集中点评既是对实习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也是对实习成果的归纳与总结。这类实习模式往往有一定的规范性,学生以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以及对已有知识、理论的验证为主,因此,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系统、规范地掌握区域地理实践与研究方法。不过,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小组项目
小组项目的设计是考察学生野外能力的最好方法,要求学生分小组仿照集体项目的实习方式,完成一个次级区域的资料搜集、调查、整理与介绍,最后集体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小组项目既要做到小组完成任务的整体性与独立性,又要使组内同学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小组项目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检验,以及各小组间的交流与质疑。
3.独立项目
为应对创新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个人实习研究报告的要求不再是统一命题,而是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我选择深入研究本次实习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专题,并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该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集体项目与小组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也可以源自于组间交流过程中对他组研究引发的兴趣。独立项目研究从问题的提出,支撑资料的搜集、处理与加工,研究方法的选取以及结论的获取与讨论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这类项目可以较全面地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能较好摆脱既定的思维框架,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展现学生个性。
基金项目:2013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广州大学重点教研项目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