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同欣 张绪良
一、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对高校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通过1999—2001年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 214万。2001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这3年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增大了高校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总体要求
高等教育的就业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对教师教育各专业本科办学影响深远的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化。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普通高校非师范毕业生也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招收新教师,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严峻。同时,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非教育行业就业,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因此,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价值。
二、综合性大学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师范学院的教育学科优势并与基础教育进行合作。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更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与师范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和专业多、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设置课程时,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青岛大学其它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通过与学校其它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合作提升各学科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
三、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存在问题
1.过分追求课程体系完整性、教学内容重复
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看齐,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学术性,地理科学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过于追求体系完整,课程内容繁杂。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在综合性大学中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课时数不够,教师感觉授课负担太重,学生感觉课业负担太重,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降低。
教学内容重复。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不同课程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性学术问题等方面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课程之间,测量与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之间,区域分析与规划和经济地理学2门课程之间均存在一定教学内容的重复。这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2.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受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往很多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授课习惯“满堂灌”,通常是以自己从头到尾的讲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教师本位主义、知识本位主义。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教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考试拼命背,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思想受到限制。一些教师即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也是将所讲授内容搬到屏幕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受到了束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不能及时地渗透、体现在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职业适应性”,从而削弱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和“示范性”特点。
四、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新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应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新课程体系应以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本原则,新课程体系在横向知识结构维度上含大学通识课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3大课程群;在纵向功能结构维度包含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功能上是由低到高递进的4层次。
2.地理科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大学通识课程群。大学通识课程群在功能结构维度上属于第一层次,即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设置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C)、公共体育。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而中学地理课程却是具有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大领域特点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本专业大学通识课程群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的课程,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要求学生在大学公共选修课体系里选修相关课程实现。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在结构功能维度上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3个层次。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概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等。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自然灾害与减灾、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区位论、区域综合整治规划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科课程群。教育学科课程群在功能维度上应包括全部4个层次的课程。第1层次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第2层次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第3层次教育学科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育与活动指导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必备的技术、手段;第4层次教育学科专业能力课程主要有多媒体地理课件开发与制作,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计划项目(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