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镣”与“舞蹈”

2013-04-29 00:44:03王旭东
关键词:张岱老舍教研

王旭东

一、案例背景

教研活动是让教师“自由舞蹈”,是在自己熟悉的文本领域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情好,还是在一定规定范围、一定主题内“戴着脚镣跳舞”好?究竟哪一种教研形式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效、更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其间有痛苦,也有收获;有迷惘,也有坚持;有扼腕叹息、破茧成蝶,也有“英雄泪满襟”的释放与欢呼。一路行来,坎坎坷坷,点点滴滴,如今回首来路,整理成文,渴望交流与指点。

我校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实力型”教研组:24位语文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得过各级优质课评比的奖项,有4人获得过“市级教坛新秀”称号,有6人入选学校“名师培养工程”(占全校的三分之一)。这些教师在组内担负着“领跑者”的角色。

同时,教研组有新进教师4名,2年教龄的教师2名,3年教龄的教师1名。如何让这个梯队的教师尽快成长,夯实教研组的后劲,并以他们的活力起到推动作用,形成“前有领跑者”“后有推动者”的发展格局?如何让教研活动使全体教师受益,而不仅仅局限于活动中的授课教师?如何让“研”落在实处,真正“有效”?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此,我们试图以备课组为突破口,以“合作备课”为活动载体,以某一种“教研理念”为核心,来推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我们先是确立了“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作者视野下的文本解读与设计”的教研理念。以往的文本解读和文本设计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人教版教材选入了一些名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多样性解读、多样化设计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逐篇突破,举一反三”,把“把握作者创作风格”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那么对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本设计能力无疑是有好处的。

接着,确定了课题和授课教师。初二年级的课题是《湖心亭看雪》;授课教师一位是有1年教龄的吴洁琼老师,一位是有2年教龄的李胜男老师,还有一位是我校刚引进的有10年教龄的余键老师。初一年级的课题是《济南的冬天》;授课教师共4人,3位是新教师,分别是谭佳媛老师、任艳青老师和梁小平老师,1位是有2年教龄的洪熙老师。

然后,授课教师就“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合作,并进行教学,备课组其他教师参与听课、磨课、评课。

二、案例叙述

(一)以《湖心亭看雪》为教学内容的教研活动

3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每人讲述“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方面。

1.作者把握(余键老师讲述)

《湖心亭看雪》为我们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虽说张岱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但透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张岱胜似小说中的人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让学生走入张岱的心灵世界,了解晚明文人名士孤傲避世的情怀,进而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几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为此,我通过知人论世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分析人物的特点,通过展示相关的材料、通过解读重点词句让张岱的形象逐渐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设置了“痴”在何处、“痴似”在何处及“痴于什么”等问题来分析其个性,又通过张岱与古代狂士接舆、桑扈的比较来突出其个性,再让其与陶渊明、范仲淹比较来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几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2.文本解读(吴洁琼老师讲述)

在余键老师深入把握作者的基础上,我的任务侧重在“文本解读”。我抓住“痴”字,由“痴行”“痴景”到“痴人”“痴情”来解读文本。

“痴行”的内容,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整体感知“痴”时都能论及。但是对“痴景”的感悟,学生由于文言文基础的差异,理解上就会分出层次。初二(8)班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的能力很强,所以在感悟张岱的“痴”时,对“痴景”的理解都被剖析出来了。

于是,我很自然地引入了对“痴人”和“痴情”的探讨,但是时间没有控制好。我还是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强”字进行了探讨。学生讨论并不积极。接着,我插入了一些关于“张岱是否会饮酒”的材料,来证明张岱对湖心亭雪景的“痴”。然后引入注释并分析之,让学生深入了解张岱其人,进而试着去揣摩张岱的创作心理。

最后,我以“文人之痴”“遗民之痴”对张岱的“痴人”形象进行了概括,整堂课总算成为了一个整体。

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第一次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一个多月的时间,有茫然有无助有煎熬有欣喜有压力有感动……五味杂陈说不清,但是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感谢这次公开课,感谢在这次公开课中给我提点和帮助的每一个人。

3.教学设计(李胜男老师讲述)

《湖心亭看雪》上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依然沉浸在这篇仅160余字的小品文带给我的震撼之中。

在吴洁琼老师“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的任务侧重在“教学设计”上。

我把重点放在了描写雪景的三个句子的赏析上。(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不敢作声的森然寒意。

对于第二、三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量词使用的特点,让学生替换量词,并分析不同量词如“叶”和“芥”的不同效果。“上下一白”写出了雪极大,“痕”“点”“芥”“粒”等量词写出了雪极小。基于此,我通过重复问学生“什么大?什么小?”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不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乘坐的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广大,而人又是那样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4.组内评课

【王老师(组织者)】 三位老师既合作又独立。我们教研的目标是:三个授课老师自身有收获,参与磨课的老师在听课过程中有收获。请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畅所欲言。

【潘老师】 余老师比较大气,对作者的把握有深度。李老师的课优美,属于小家碧玉型,开头由浅入深,学生活动多,朗读多,对“景色”这一块的教学设计比较精妙。

【孔老师】 3位老师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吴老师】 教学要知人论世,在小品文教学中学生最需要品味的是“景”。

【吴老师(教研员)】 3位老师的课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教学目标不一样,课堂生成也会不一样。教学需要提升。读张岱眼中的山水,我们可以领略中国文人对山水的感觉——人与自然融合成一体,再提升一下就是天人合一。

【周老师】 李胜男老师的设计是以前我们没有看到过的;余键老师的解读是深层次的,对主题的挖掘很深,在问题设置上也注重设置思维的台阶。

初二年级教师整体执教《湖心亭看雪》总体上是成功的。吴洁琼老师磨课的过程一波三折,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焦灼,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自己生平的第一节公开课”上,以至于摔跤导致手臂骨折。余键老师把自己最精华的材料给了吴洁琼老师,并让吴老师上下午的第一节课,自己上下午的第三节课,这样课堂发挥的余地相对小了些,但这种“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相互间砥砺的过程使双方获益匪浅。李胜男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达到了精致完美的地步,在第一年连续执教两节公开课后有了一个提升,她说:“这次公开课,我体会到了扇动翅膀的意义和乐趣。”

“一起上《湖心亭看雪》”是一个脚镣,是一个限定,划定了“舞蹈”的范围,授课者只能在这个课题中发挥,而不管你是否擅长文言文教学,不管你是否对这篇课文有自己的感悟。而“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教研理念是“舞蹈”的圆心,三人的“分工合作”使彼此的课堂有了侧重点。“对作者心态的把握”“由痴行、痴景到痴人、痴情的文本把握”“对三个写景句子的赏析的精巧设计”成为各自课堂的亮点,这是独立备课所无法做到的。同样,把“对作者宏观把握下的文本分析、教学设计”与“就文本单纯分析文本、就文本单纯设计教学”相较,境界也是别开生面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的磨课过程中,大家感同身受,从中受益,使教研真正得以落到“实”处。

(二)以《济南的冬天》为教学内容的教研活动

授课教师分别讲述“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方面。

1.作者把握(梁小平老师讲述)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老舍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把《济南的冬天》放回系列作品之中解读还是单独解读,这是教师备课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多数情况下,许多教师选择了后者。

定义为写实作家的老舍从来都是秉持着“为社会而艺术”的思想而从事创作的。老舍说“文学是生命的诠释”,强调“文学的真实”,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四世同堂》中对革命者的褒扬,《茶馆》里对“莫谈国事”的辛辣嘲讽,《骆驼祥子》里对一个好人沦落的叹息,《月牙儿》里对妇女的同情……老舍笔下的人都是真实的社会底层人物,都是一个个挣扎的生命。老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也一再强调了自己的文学理念:“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职的小卒,睡在这里。”

可见,在老舍的心目中,文学其实就是他的战场。那么,在这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我们也可以相信在老舍的散文中会有“生活文学”的体现。

2.文本解读(洪熙老师讲述)

在梁小平老师深入把握作者的基础上,我的任务侧重在“文本解读”上。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清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对文本的分析定位在老舍与济南的关系上。在深入分析完景色描写之后,我提问:“现在,你认为老舍与济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我没有以我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而是把自己对济南与老舍的理解慢慢渗透给学生。最后,学生都能准确说出济南和老舍之间的关系(知己,朋友,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

这次公开课使我欣喜,虽然深受折磨,但我还是想说:“痛并快乐着!感谢语文组的同人们!”

3.教学设计(任艳青老师讲述)

在教学设计上,我让学生联系景物,又不局限于对景物的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而是抓住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来品读文章。这样,学生更容易想得深,更能够意会。比如,选择“少女”意象,让学生从老舍的一字评价“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不是教师强加的,学生很容易理解,也是整堂课的中心所在。在设计其他教学环节时,我尝试找准一条线,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含有作者情感的形象。如从被薄雪覆盖的小山景色的描写,能体会作者对这个“少女”温柔动人的形象描摹,一个典雅、柔媚的女性仿佛就这样由远及近走来。冬天济南的一潭绿水,自然也可以联系到与“少女”有关的镜子、裙子以及最迷人的眼波。

4.组内评课

【王老师(组织者)】 初一备课组是很有生命力的备课组,让我们感受到共同前进的脚步。

【潘老师】 总算上完了,我已经听了10节课了。两个月来,我发现了王老师的坚韧毅力。发挥不错,始终在进步。

【洪老师】 感觉特幸福,我唱红脸,郑老师唱白脸。我感受到了她们强烈的求知欲,感谢王老师的“快马一鞭”,大家都在进步。

【郑老师】 我是无辜的,潘老师很辛苦,大家都很努力。她们的状态在不断提升,进步了。

【梁老师】 真是不容易,我从郑老师身上感到压力,从潘老师身上感到温馨,从洪老师那儿感到保护。她们上完了,很幸福。备课组很团结。

【吴老师】 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后生可畏。这个磨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到位,任老师大气,谭老师细腻。就我的理解,最难突破的是:学生不解风情。当然,最后这一句未必是总结。

【饶老师】 我对本文的理解很简单,但两位老师给我的感觉大吃一惊,很深入。

初一教师整体执教《济南的冬天》历尽了磨难,以至于开课的日期到了,他们的磨课还没有结束。原因可能是新教师过多,指导教师忙不过来,也可能是她们追求完美。

“一起上《济南的冬天》”是一个脚镣,划定了“舞蹈”的范围。这对于新教师而言难度尤其大,初一教师对这个设定的抱怨要大于初二教师。对初一老师而言,享受“舞蹈”的乐趣少了些,“脚镣”带来的痛苦大了些。但全组参与带来的收获可能更甚于初二组。初一的潘老师在《我的一次教研经历》一文中写道:“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听课除了当场的耳听、眼观、心想外,还要在听前熟识文本,听后对疑问进行研究或解疑。这样的听课才会对自己的教学起到效果。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会促使教师思考,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某些教学理念。”

三、案例反思

(一)不同的教研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

1.集体备课,个体执教

这种教研方式的操作流程是:集体备课,通过广泛的讨论确定最佳方案,让其中一位教师执教,在执教过程中大家一起反思。它的优点是:备课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师的备课水平,对研究学生的思维有着取长补短的作用;由于前期的共同参与,后期的反思也有交流的价值;用时少,便于理论提升。它的缺点是:参与备课的成员缺少实际的课堂锻炼,教研组成员无法集体指出执教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2.个体备课,个体执教

这种教研方式的操作流程是:个体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备课,备课组内磨课,个体执教,组内谈论,个体反思。它的优点是:上课的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便于发挥个性。它的缺点是:上课的教师往往只会上一种课型,基本功的全面性不足,而且教研组内缺少思维的激荡,缺少磨课过程中的思考机会,缺少教研交流后的反思机会。

3.共同磨课,个体执教

这种教研方式的操作流程是:选择一个共同的课题,个体先独立备课、独立设计,发挥个体的智慧;然后备课组参与磨课,在磨课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共同提高;最后教研组集体“诊断”,提出值得推广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取长补短。它的优点是:重视程度和参与面广,提升的面也相对较广。它的缺点是:上课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大。

(二)有效是实践者的一种感性感悟,还是有可以量化的标准

在教研活动中,以下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1)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新教师来说,会不会是一种“拔苗助长”?(2)教研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教师投身于其间的投入度,是最终上出了一堂好课,还是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3)这样的“有效”是不是具有长久的推动力,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4)如何持续地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策划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能否得出有效策划的一些规律?

(三)策划有趣的教研活动是今后应该探索的课题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1)教研活动要有趣味,而不是在巨大的压力进行;(2)教研活动要有同伴,因为教师最初的教学经验来自于对同伴的模仿以及共同的合作交流,而且在这过程中能得到乐趣;(3)在追求有效的结果时,要多把目光投注到有趣的过程上,这才是教研活动的长久之策。

猜你喜欢
张岱老舍教研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课外语文(2023年2期)2023-03-09 08:59:56
北平的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4
老舍的求婚
北广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 07:16:02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