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慧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来说,作文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史记”。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的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有太多的学生怕写作文,有太多的作文缺乏个性。
笔者曾对一次期末全县统考的考场作文作过细致分析,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学生较为注重结构上的“包装”,题记、诊断报告等结构形式的文章较多,童话、小说等体裁也有涉及。这确实能让阅卷教师在阅卷时眼睛一亮,然而细读起来却发现,其形式虽新奇艳丽,内容却往往空洞无物。二是选材单一,缺乏时代气息。学生写作容易落入俗套,文章里面的人物除了自己就是父母、老师、同学,内容也无非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个人心情,缺少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体验,即便是重大的热点时事也难见于学生笔端,因此文章显得陈旧而缺乏活力。三是语言华丽但缺乏真情实感。许多学生的作文只追求词句的华丽,堆积辞藻,铺排句段,为此甚至不惜用伪事件、伪名言来装点门面,至于情感则显得“假大空”,致使文章“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显然,学生写作的总体水平与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距离较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包括语文教师平时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不够到位。可以说,当前的作文教学缺失了一些本不该缺失的东西。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体系、训练和评价缺失现象
(一)作文教学体系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阶段目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关于“如何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建议。这些建议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然而,目前的语文教材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导致作文教学也就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和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虽然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但其多数与单元的课文内容挂钩。作文教学不像阅读教学,其每一单元知识点、能力点的传授和训练都很有序列性、计划性。
此外,语文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而且没有多少教师会有兴趣去研究作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化。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成一套。作文教学没有学期计划、学年计划,更不用说三年一届的计划。多数情况是,每上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教师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至于写这篇作文的目的常常有些随意。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有时甚至演变成了应付教学检查的手段。这也导致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作文教学见效不大。
(二)作文教学训练的缺失
当前,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往往假话连篇、千人一腔。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只重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有一定关系。
作文教学体系的缺失,加上教学任务紧,导致有些教师干脆不怎么让学生写作文,也不怎么上作文课了,总认为学生的作文功底在小学阶段已经生就了,会写的一定会写,不会写的再多写也是白搭。而绝大多数教师把作文课上成了写作技法的指导课,试图通过作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种把具体可感的文章变成抽象的模式化知识来训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有一个好的分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就很注意传授作文的常规写法,规定学生“应该怎么写或不应该怎么写”。而且为了便于教学,往往把它固定成一套模式。这样,相当于把学生的写作等同于理科的学习。尤其是在考试之前,教师总要帮助学生梳理作文的写法:题目怎么拟,开头、结尾怎么写,中间要用诗词、名言、俗语、谚语等来润色一下,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试时的基本分是保住了,却忽视了开阔学生视野、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此以往,只会压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导致学生过早形成呆滞机械的文风。
对此,我们可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化用古诗和添加题记的写作方法来说明。众所周知,化用古诗得当,文章会增色不少,但如果化用的古诗不符合文章的表达需要,那不成了东施效颦?同样,题记和小标题的运用能使文章条理清楚,然而多了又显俗套,如果仅仅为了题记而题记,岂不是画蛇添足?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甚至颇有思想的初中生来说,让他们深陷模仿技法的漩涡,导致他们的作文除了华丽浮躁的语言和精彩无序的材料外衣外,只剩下了空空如也的内在,这种现象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三)作文教学评价的缺失
什么是好的作文,即优秀作文应该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很多教师对此并不明确。批阅作文对教师而言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且往往“吃力不讨好”。作文不像阅读题那样有清楚的答题要点。作文的评阅,主观性强,尺度把握很难,有时甚至会出现平时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考试时的作文分数还不及作文能力一般的学生的情况。这种现状,严重挫伤了教师作文批改、评价的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宁可把工夫花在阅读教学上。有的教师经常是为批作文而批作文,至于为什么给这个分数,教师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有些教师“以人定分”,一看学生姓名,便给出作文分数,无暇细读这篇文章写得如何,自然也不能了解该生有哪些进步等动态因素。教师的评语也只不过是一些套话,诸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等。这样的批阅和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用不大。
二、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作文教学计划要有系统性
作文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着想。所以写作教学要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学会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像重视阅读教学一样重视作文教学。教师在制订语文教学计划时,应有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分解成立意、审题、组材、结构、语言、书写等多个方面,并统筹实施好每一次作文的训练计划。
(二)作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作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关照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说话欲望。因此,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对“训练学生什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针对初一学生,为了使他们拥有一种放松的心态,不妨先让他们进行一些扩写训练,促使他们去想,打开他们的话匣子。笔者曾让学生做过一次人物描写训练:
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她指责他不讲道理。”
第一步是请学生添加语言描写。学生添加成“她指责他道:‘你真不讲道理!”
第二步是在这基础上添加动作描写。学生添加成“她用手指着他:‘你真不讲道理!”
第三步是添加外貌描写。学生添加成“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你真不讲道理!”
第四步是添加心理描写。学生添加成“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你真不讲道理!”
第五步添加一个场面描写。学生添加成“真是冤家路窄,刚好在操场上俩人不期而遇,由于上次她发现他抄别人的作业,便报告了老师,结果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今天,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他竟然嬉皮笑脸地拦住她,一个劲地说她是小报告、克格勃、小内奸……她对他的挖苦、讽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你真不讲道理!”
这样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消除写作的神秘感、减少写作的恐惧心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使人物形象“活”起来的方法。每次训练只要有针对性,学生在一系列的训练结束之后,作文的综合能力自然就会整体提高。
(三)作文评价要有实效性
作文的评价标准有很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创造精神”是科学的作文评价的支柱。
美国的“6+1要素”作文评价,包括想法和内容、组织、口吻、措辞、流畅、惯例与呈现。其中优秀的文章要求:想法和内容上,主题集中,行文明晰,能吸引读者,事件或细节具体而充实;组织上,能够增进和突现中心,文章的顺序、结构或者信息的呈现自始至终都能够吸引读者;口吻上,用一种个人独有的、迷人的和动人的方式直接向读者说话,写作时有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意识和目的意识;措辞上,词汇以一种有目的的、准确的、有趣的和自然的方式传达信息,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通顺上,文章自然流畅、节奏鲜明、起伏跌宕,句子结构变换,强而有力,能引起口头朗诵;规范上,表现出对于写作规范的良好把握,能够有效地运用写作规范增进文章的可读性,错误较少,稍经修改就可以发表;呈现上,文章的呈现有助于增强读者的理解,增进信息交流,让人赏心悦目。
黄厚江在《作文评价的标准及实施办法》中,也介绍了一些作文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要求为: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的要求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另外,中考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综观这些评价标准,其精髓是:取材于生活,注重真情实感,有充实的内容、较为完整的结构和比较流畅的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此,要改变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作文评价尺度,将评价和讲评的重心从形式转化到内容和情感上来。这需要我们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探究体验,用心观察人、事、景,用心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