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梅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70-01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语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学生一学期下来,能熟练读出来的课文不多,能写出的汉字很少,更不用提对文本的感悟了,学生在语文课上要么睡觉,要么自娱自乐,对于老师的讲解和提问都是无动于衷。学生厌学情绪普遍,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关键。
一、巧妙导入,把学生引进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中,导入部分是关键,良好的导入能使学生快速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笔者就先动情地给学生介绍了徐志摩写诗的背景,接着深情地示范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离开中学那天的心情是怎样的,都有什么感触。学生立刻投入到对那段经历的回忆中去,一个个都兴奋起来,谈了很多中学时代的美好回忆,流露出对中学生活的怀念。笔者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徐志摩也是在离开自己就读的英国剑桥大学前写下这首诗的,在这首诗里有他在剑桥大学的种种美好回忆。学生的离别情与徐志摩的离别情是相通的,这时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更能让学生情绪高涨,展开想象的翅膀,点燃思维的火花,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抒发的感情。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良好的导入就犹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开始巧妙地设置导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有效地把学生引进课堂的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留在课堂
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毫无生气,我们的教师从来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只顾自己把该讲的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中职生本来学习基础就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再加上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学习比较懒散。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根据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那份恬静和惬意,笔者配上了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通过品读、闭眼感受、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细胞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在音乐中不仅听觉上受到了启发,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受到了触动,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音乐声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现眼前,学生由此对文本的语言和意境的体会更深入了。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三、一语两标,让学生超越课堂
所谓的“一语两标”就是指中职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具有两大教学目标,它不仅要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要有语文的本质目标还要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比如在语文课堂中,要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管哪个专业这些基本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听说训练中,可以围绕学生的专业展开,比如旅游专业的,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用演讲、辩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商务专业的,可以创设一些商务场景,如市场调查、谈判、应聘等,通过情景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把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课堂由语文课变成了专业课,撇开语文文本内容,将语文课设计成职业训练课,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尽管中职语文课程定位是为专业发展服务,但这种服务是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的,而并非狭隘地把语文课变成专业课。只有两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超越课堂,在语文课中实现专业的提升。
要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积累和提升。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