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內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中不难看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识记背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重点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注重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使学生“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不“畏惧”
由于古今语言及文字习惯差异较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有的字、词在古代就已不再使用,有的随着时间推移,其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相差较大,这无疑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多困难,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文言文中佶屈聱牙的句子,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使学生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畏惧和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消除顾虑,减轻心理负担,使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激发兴趣,还可以在课上引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避免学习时的枯燥无味。
2.通过幽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调节气氛。比如:在讲到《愚公移山》(九年级下册),课文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河曲智叟亡以应”时,教师如果感到课堂气氛沉闷,可以故意错问学生:“‘河曲智叟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河曲智叟用死亡来回答?”“河曲智叟如果死了,那还能答什么,再说河曲智叟有必要用死亡来回答吗?实际上被愚公说得无话可说,哑口无言。这‘亡字,不当‘死亡来讲,它通‘无,是‘没有的意思。”教师的几句点拨就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感情引领全文,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国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自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成了历代著名的浏览胜地,今天让我们随着范仲淹一同走进岳阳楼,去领略岳阳楼的宏伟景象,去感受作者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其次,采用故事导入,在教学《狼》《塞翁失马》这一类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时,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延伸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要想使学生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学生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其在语文教育环境中熏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文的言语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把课内学到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课外,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为加强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文作品,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浅显的小说。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使学生把已掌握的文言文字、词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内文言文大多选自某本文集,教师可以找出文集中其他文章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比如:在学习了《论语八则》后,笔者又补充了如下几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课后许多学生主动找来《论语》阅读,熟记自己感兴趣的篇目。《捕蛇者说》有一条关于“苛政猛于虎也”的注释,笔者找来这一句话的出处:“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通过和这则短文的比较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在提高文言字、词能力的基础上,切实引导学生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相信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努力、改革和创新,文言文教学的春天必将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