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摘 要] 数学导学案如何优化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指导学生复习、预习时,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对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导学案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采用“引入—操作—猜想—说理—运用”的思路是普遍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优化设计;导学案;实践;思考
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精心设计和恰当使用导学案,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导学案不仅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而且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学生活动、自主探究、构建数学、运用数学等环节中,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背景出发,重组或优化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注重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数学和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下面结合苏科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一节研究课,谈谈笔者设计导学案的做法和体会.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对该知识比较容易掌握,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我从“引入—操作—猜想—说理—运用”这一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
情境引入
考查下列问题(学生课前完成,课上交流):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O=∠DCO,AE∥DC交BD于点E,请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大部分同学能找出三对相似三角形:△ABO∽△DCO,△EAO∽△DCO,△ABO∽△EAO. 极个别同学提到△ADO∽△BCO,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设置了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
以问题作为情境引入,在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既能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能为本节课内容的展开做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
操作探索
我曾尝试过像课本那样操作,发现学生画图的速度较慢,甚至有的同学量出的角是不相等的,在画图上耗费了较多时间,于是,我设计了网格,在网格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边角关系,画图操作的时间大大缩短,上课效率大大提高. 我还请同学上讲台用几何画板一边操作一边说明,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提出猜想
严谨说理
推理说明后,我提问“我们还在哪里用过构造法?”一个学生回答——在说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时候用过. 随后,我帮助同学们简单回忆了一下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过程,加深了同学们对构造法的理解.
数学运用
1. 直接运用
根据下列各组条件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45°,AB=4,AC=8; ∠D=45°,DE=2,DF=4.
(2)∠B=120°,AB=6,BC=9;∠E=120°,DE=6,EF=4.
2. 正误辨析
在△ABC与△DEF中,∠B=30°,AB=8,AC=5, ∠E=30°,DE=4,DF=2.5,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
本题中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少数同学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多数同学能类比三角形全等的SSA分情况说明. 通过本题的辨析,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相似条件(2)的理解.
3. 灵活运用
(1)如图3,已知∠1=∠2,要使△ADE∽△ABC,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2)如图4,在边长为1的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上有一个格点三角形ABC. 请在网格上画出和△ABC有公共角∠ABC且与△ABC相似的格点三角形(相似比不为1),并说明理由.
正解:如图5,即△DBA和△EBD.
本题要求学生抓住∠ABC是公共角,考虑夹∠ABC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BA边上有两个点A,E,BC边上有两个点C,D,一共能组成四个三角形:△ABC(舍),△DBA,△EBC和△EBD,再将三个三角形逐一验证即可. 本题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 返回情境
在本课将要结束时,再前后联系,引领学生回看情境引入题,是否还有△ADO与△BCO相似呢?
综上所述,这节课课前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预习,课中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进行得较为顺利. 事实证明,导学案的有效运用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在于“导”,目标要落实在“学”上,要注意在导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到位,“导之切”,才能“学之实”. 导学案教学模式如何开展得更有效,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和探讨,我将继续大胆实践,优化设计,追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