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姗姗
【案例1】 这是一堂面向全区的公开课——《乡下孩子》。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默读课文,想想乡下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来,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读完课文后,在小组交流时出现了几种情况:第一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你指我,我指你,最终没人愿意说;第二种,小组成员的目光同时聚焦在一个学生身上,那个学生便开始侃侃而谈,其他学生则洗耳恭听;第三种,小组说笑,游离于所学内容之外。全班汇报交流时,教师指定两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他们果然不负众望,老师问一声“棒不棒?”学生齐竖大拇指称赞道:“棒!棒!你真棒!”
这堂公开课所呈现出的是平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最常见的一幕。从小组推及到全班,侃侃而谈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过是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演变成“好学生讲,其他学生听”罢了,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如出一辙。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随之增加,他们的认知逐渐变得狭隘,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那么,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都有充分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有乐趣呢?下面的教学案例会给予我们启示,会让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新的思考。
【案例2】 这是《狼和鹿》一课的观摩课。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将前后座位上的4个学生分为一组,小组中的四个人根据位置的不同分别被编为1号~4号。教师喊号,被叫到号的学生快速起立。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游戏,实际上教师别具匠心——学生在游戏中记住了自己的编号,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1. 学习第1自然段中的两句话:“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教师对学习内容及操作流程提出如下要求:想象这两句话所描述的画面,并练习朗读。1号同学当主持人;请2号同学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3号、4号同学补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得井然有序,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发言。
2. 学习第3自然段:“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教师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①朗读第3自然段;②在纸上写4-5个词,根据这几个词语的提示,按顺序说一说你看到的第3自然段中描述的情景。然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2号任主持人。任务一:4号同学按照自己的提示词语,叙述看到的情景,其他同学评价并提出建议。任务二:在2号同学带领下,合作读好第3自然段。教师同时通过PPT上的红字,提醒学生优秀的标准是4号同学,感受到真诚的帮助。
在小组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采访4号,并追问:你得到了谁的帮助?他是怎样帮助你的?教师对4号获得帮助的小组给予了表扬和鼓励。
与“案例1”相比较,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可以称之为“真合作”。这个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两次小组合作教师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每一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任务和探究方向,并对照目标去完成。同时,学生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任务也一目了然,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听取别人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及时给予评价。每个人都有事做、有话说,避免了“一言堂”的局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实在的,饱满的。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正所谓“相观而善谓之摩”,大家在展示各自成果的同时做到了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次合作学习中,教师明确提出评价标准:4号同学感受到真诚的帮助。简单的一句话,所蕴含的内容却极其丰富;简简单单的一个评价标准,却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小组内的“真”合作。
明确的合作任务,巧妙的评价标准,再加上有序的流程,有机地将小组成员紧密地团结到一起。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学生“百花齐放”。这样的合作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竹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