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对待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一块,增加了“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一句,笔者以为:多读多写是学生语文实践的重要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语文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新版“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又增加了一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可见,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下面笔者以指导《草房子》课外阅读为例,围绕激发兴趣、有效指导和积极评价三方面,具体谈谈如何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在读一本课外书之前,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阅读。如在《草房子》的导读课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故事,但不告诉他们故事的结局,可以这样设置悬念:
第一步童谣导入,走近《草房子》。幻灯片映示齐读: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在学生初步感受歌谣的风趣幽默后,接着教师叙述:这个童谣叫“颠倒歌”,在歌谣中一切都是颠倒的,是违背常理的。这童谣,我就是从一个跟大家同龄的小男孩那儿听来的,他叫桑桑,是小说《草房子》中的主人公。那么,桑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草房子》又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今天这节导读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房子》。
第二步透过目录,整体了解。出示目录,让学生猜猜目录中哪些是人名哪些是地名,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趣盎然,在猜想和交流中初步感受《草房子》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第三步走进故事,初识主角。首先,出示主角桑桑的一组图片:桑桑制作鸽子笼,桑桑夏天穿棉衣棉裤,戴棉帽,桑桑用蚊帐捕鱼。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想桑桑会用什么材料制作笼子?他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天穿棉衣棉裤,戴棉帽?他用蚊帐制作的渔网,捕到鱼没有?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师生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异想天开、天不怕地不怕的桑桑!从而亲近并且喜欢上桑桑,产生强烈阅读的兴趣。
第四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出示生病后的桑桑图片。教师叙述:桑桑在油麻地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六年级上学期,一场意外的灾难改变了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样的灾难呢?桑桑生病了,他的脖子上长了一个肿块,医生都说这是无法医治的!那么,桑桑的命运到底会怎样呢?大家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这本《草房子》里。
通过以上四步,学生对所听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悬而未决的情节促使学生急切地想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 有效指导,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还强调:“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表明“课标”重视并强调了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过程的指导,教会学生开启阅读之门。鉴于《草房子》格调高雅、语言隽永、文质兼美,笔者主要引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浏览,学生能了解小说大意;通过精读则能在静心细读中,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下面以第一章节《秃鹤》为例,谈谈做法。
第一步,制定读书目标。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课外阅读也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通过阅读第一章要明白:1.陆鹤为什么叫秃鹤?他在意吗?2.陆鹤为什么要报复?你赞同他这样做吗?3.陆鹤最在意自己的秃头,为什么却要站出来扮演“伪军连长杨大秃瓢”?4.如果用词语来概括这一章中每个小节的内容,你认为应该分别用哪些词语?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生运用学过的读、画、评、写等方法,进行阅读。
第二步,阅读交流课,激发阅读乐趣。交流课上,师生先是交流讨论,弄懂读书目标中出示的几个问题。接着,让学生联系陆鹤的处境,针对他的所作、所为、所思,说说自己的感受,表白自己的心声,从中懂得生活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要正确地面对生活赐予的“缺陷” 与“灾难”,让自己健康地成长,同时要正确地对待朋友,珍惜友谊,学会包容。最后,通过细读品析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最精彩的地方,读出对它的喜爱,对它的向往,品出语言的优美、情节的生动,让学生徜徉于书中乐而忘返。
在指导学生精读完每个章节,认识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草房子》,把学生的读书兴趣推向高潮,最后,再上一节主题阅读交流课。交流课上,笔者主要把学生分成四组,对应秃鹤、桑桑、细马、杜小康,在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之后,结合《草房子》的内容与他们进行面对面谈话,然后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评出几个之最,并说明理由。比如:谁年纪最大、谁个头最高、谁最调皮、谁最英俊、谁将来最有出息……在这种师生共读共赏的过程中,变学生盲目的读为有方法的读,从而让学生热爱阅读。
三、 积极评价,体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该以积极评价、正面评价为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要想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就要懂得欣赏学生的成功。首先,在检查督促中关注学生的成功。比如,看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一定成绩,你可以赞许地说:“很好,读书就应该这样,勤于思考,活学活用,相信你一定会‘厚积而‘薄发的”;你也可以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教师及时地鼓励关注,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坚持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其次,在完成阅读目标中体验成功。例如,《草房子》第二章《纸月》的阅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细化为:1. 纸月为什么要到油麻地小学来上学?2. 大家都认为纸月是个了不起的女孩,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 你认为纸月是个怎样的女孩?为什么?4. 纸月到了油麻地小学,桑桑有了哪些变化?5. 咱们班里有你心目中的“纸月”吗?这些细化后的目标不仅涵盖了第二章的内容,而且容易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因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