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3-04-29 00:44赵静刘国柱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视觉语法意义建构

赵静 刘国柱

摘 要:本文以Kress和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此研究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解读电影海报语篇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说明电影海报中多种符号模态(图像、色彩、文字、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共建意义,达到为影片造势、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视觉语法;电影海报;意义建构

一、引言

“多模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模态符号研究是一个极具潜力和社会价值的学术领域”(李战子,陆丹云,2012:7)。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语言以外,如图像、颜色、影像、声音、版式等其他符号资源,而不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Kress & Van Leeuwen(1996:183)认为,“任何语篇如果它的意义是由多于一个的社会符号实现的,该语篇就是多模态语篇”,而电影海报是由图像、文字及颜色结合在一起的语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多模态语篇。本文试图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进行分析,揭示多模态语篇中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如何共同构建整体意义,达到宣传目的。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研究是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24)。Kress和 van Leeuwen 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把三大纯理功能延伸到图像上,在1996年创立了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觉语法主要包括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子系统。因此,一篇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是由这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分析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李安执导,于2012年9月上映,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该片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导演李安获最佳导演奖。其海报设计精致,极具吸引力,本文将分析其发布的中文版海报。

1.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2006:59)指出,“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类,叙事再现表达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它又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再现是图像的类比、结构和意义,它表达的是一种概括的、稳定的、没有时间限制的精华。”叙事再现以向量为标志,向量是连接参与者的成分,表达一种动态的动作或事件,概念再现中没有向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海报主要展现了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孟加拉虎的正面头像,一个是站立在救生船上的派。孟加拉虎的头像约占整个海报的二分之一,明黄色的老虎正面头像与画面中海蓝色的背景形成强大的反差,使其头部轮廓清晰可见,突出了它是画面表达的重点,同时也突出了“森林之王”在大海中和人一起漂流的奇幻主题。同时,我们看到老虎帕克的视线直接对着观众,通过眼神这个向量,实现了它和观众之间的视线交流,表明二者在互相做某事,这再现了在一望无际大海上的老虎想对观众表达某种愿望的意义。因而它是一个表示反应过程的叙事图像,反应者是老虎,被感知的对象是它的视线对着的观众。图像中的另一个人物——派在海报中的聚焦点是救生船上站立的姿态。他的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凶猛的野兽——老虎,还有带走了亲人性命的沉船。在此种情况下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和老虎在海上生存下去。他并没有直视观众,而是向一边望去,似乎在观察海上的情况,竭力与死神抗争到底。

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里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观看者对图像中的事物所持的态度。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来实现互动意义(Kress & Leeuwen1996/2006:149)。

(1)接触。Kress & Leeuwen (1996/2006:117)指出:“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个图像行为,它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实现的,分为索求和提供两种。”如果图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有直接的目光接触,表示参与者向观看者“索求”,如信息、意见、评论、看法等,需要观看者介入并参与到图像中的事件和活动中来。相反,如果没有直接的目光接触,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提供”类图像。海报中的孟加拉虎直视观众,与观众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形成“索求”类图像,呼吁人们对它加以关照,让人们去关注本应生活在树林中的老虎在大海上漂流二百多天会是什么情景,吸引人们去一探究竟。而在影片中,一只老虎和一个人在大海上共同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老虎的确需要依赖人类的帮助、“索求”人类的帮助才能活下来,这也突出了电影的情节,彰显了“奇幻”二字。而图像中少年派站立在船上与观众之间没有目光的接触,不存在想象的人际关系,这构成了“提供”类图像,主要向观众提供信息。

(2)社会距离。Kress & Leeuwen (2006:124)把社会距离大致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种,并指出,“近景指图像或画面中展示人物肩部以上的部分或是物体的上端,表示表征参与者和互动参与者之间较亲密的社会关系。中景指图像或画面中展示人物膝部以上的部分或是物体中部以上,表明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远景指人物所占的比例大概占所在图像的1/2处甚至更少,通常表示较疏远的社会关系。”该海报突出显示了孟加拉虎的整个头像,甚至人们能够看清它的皮毛、胡须,这属于近景,这种距离尺度能迅速拉近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建立起亲密的个人关系,并且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进而迫切地想了解老虎在影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能否在茫茫大海上存活下来。选取这种近景距离的设计体现出设计者的主观态度,他希望人们能感同身受,融入其中,去体味一只野兽在海上的生存状态。与老虎的特写不同,派的镜头采用了远景,我们可以看到被大海包围的派和他的小船,这表明他和观众之间是一种疏远的人际关系。这一近一远的镜头体现了二者微妙的关系,也吸引人们去探求人和野兽如何能在海上共存。

(3)态度。态度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它表达对图像中参与者的主观态度。在水平视角上,正面角度给人带来介入的感觉,而侧面角度给人以置之事外的感觉。垂直视角中的俯视、仰视、平视角度表达的是读者和参与者之间强势、弱势和平等的权势关系(转引自苏眉,2010:104)。海报中少年派采用的是侧面平视视角,反映了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老虎帕克以高于观看者视线的正面视角呈现出来,表达它作为食人猛兽处于权势的一方。

(4)情态。情态指“人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陈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转引自孙毅,2012:45)。以感官为出发点,基于色彩的饱和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该海报采用的是四周暗蓝,中间明黄的高情态色调,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从色彩的饱和度来看,该海报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黄、蓝、白,而且深浅有致。在海蓝色的背景下,孟加拉虎帕克的黄色正面形象格外突出,也显示了它是此影片中富有奇幻色彩的角色。从色彩的调和度来看,图像中的颜色搭配很协调,黄色的老虎头部与蓝色的大海间有白色作为过渡。色彩区分度也很明显,黄、白、红和环绕在四周的蓝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色彩的运用增强了海报的宣传力度。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主要是指语篇的整体布局,即语篇成分的空间顺序给人的整体印象。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实现。

(1)信息值。信息值指“在视觉话语中各种成分因在构图中所占位置或摆放姿势的差异而拥有的价值不同”(转引自孙毅,2012:46)。图像中的成分在图像中的位置拥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因素是“理想的”,指信息的理想化或概括性的精髓或实质;下方是“真实的”,指贴近实际的细节性信息;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在这张海报中,帕克的头像位于海报的上方,占据近1/2的空间,而且色彩明亮,明暗对比鲜明,显得格外突出,体现出它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核心。海报最上方正中部分是“不凡历程,不枉此生”的文字,这体现了海报上方边缘的信息呈现具有辅助海报中央核心信息的功能。海报的中心位置是海平面,它把整幅海报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代表“理想的”和“真实的”,这一中心位置的设置说明大海是贯穿影片的重要线索,故事中一系列的情节都是围绕大海展开。海报下方大片的海洋和立于船上的派是“真实的”,事实上,大海不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联系所有故事情节的线索。此外,电影的片名和宣传语也在这一部分。文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格外醒目,“金奖导演李安首部数字3D巨作”也是现实具体的、吸引观众眼球的信息。水平方向上,只有倾斜并沉了一半的船处于画面的左部,表明是已知信息,位于画面正中的派和孟加拉虎相对沉船在右边构成了新信息。

(2)取景。取景指“有无取景手段,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表明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转引自苏眉,2010:106)。海平面在这幅海报中起到了取景线的作用,把整个画面大致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这幅海报的整体画面是按照垂直方向设计的,这条取景线不但使画面的格局很清晰,同时也有助于观众读取画面的信息值和显著性。

(3)显著性。显著性指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程度,可以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颜色的对比、相对尺寸、鲜明度的不同来实现。很明显,这幅海报最显著的部分是取景线以上孟加拉虎的黄色头像,因为这一画面的亮度高,色彩鲜艳饱和,这也符合了信息值“理想的”部分往往最显著。取景线以下的部分是蓝色的大海和白色的救生船和派,颜色不如黄色鲜艳,显著性也差。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名称和导演的名字恰在蓝色大海的背景上,而且是抢眼的白色,这突出了电影的主要宣传文字。

综上,该电影海报语篇是以图像为主要模态,文字为辅助,多种模态共建意义,突出色彩的渲染作用,在构图中突出显示核心人物或情节,达到既彰显主题又吸引观众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以Kress 和Van Leeuwen 创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的整体意义建构,证明了电影海报作为一种多模态话语形式,其各种符号资源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能够有效地突出电影的主题,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本文也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分析海报语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 Edward and Arnold, 1994.

[2]Kress, G.&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London: Routledge,1996,2006.

[3]Kress,G.&T.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 Arnold, 2001.

[4]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

[5]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02):1-7.

[6]苏眉.语言与图像的协作——基于一则食品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05):102-107.

[7]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44-47.

[8]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6):16-24.

[9]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4.

猜你喜欢
视觉语法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角下图画书的多模态研究
《超能陆战队》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与功能语法的投射分析比较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