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摘 要: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同样适用于视觉语法的研究,并将其延伸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在研究其理论基础之上,以图画书The Man Whose Mother Was a Pirate为例分析图画如何传达意义。视觉语法运用于图画书的分析上,不仅为儿童和成人阅读图画书提供新角度,而且为图画书作家精准传达意义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视觉语法 多模态 图画书 功能符号学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从以语言、文字为主到如今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并存。顺从时代的发展,学者不再仅仅专注于传统的单一语言话语分析,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图片、文本、动作、声音等多模态分析。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儿童读物,是典型的多模态文本。然而国内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对其关注度并不高,图画书是极其重要的儿童文学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图画书的意义构建和接受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审美。从视觉语法角度分析The Man Whose Mother Was a Pirate的图画如何传达意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图画书多模态研究的注意。
二、多模态的研究
李战子认为多模式是复合的话语,也就是说除了最基础的文本之外,往往还包含图像、图表等模式(李战子,2003)。多模态的研究角度有多种,常见的有交互社会学角度、语体学角度等。而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功能符号学出发,对多模态进行探讨和研究。Micheal OTool发表于1994年的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是多模态领域为数不多的一部开创性作品,完全致力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釋。这本书探讨了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的视觉语法,提出三种意义:再现意义、情态意义和组合意义。1996年,Kress和van Leeuwen在《图像识读:视觉设计的语法》(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一书中提出了视觉语法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框架。而在中国知网上第一篇介绍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是李战子于2003年在《外语研究》上发表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这篇文章对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体系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在此之后,胡壮麟、张德禄等学者在多模态研究上有突出贡献。张德禄在论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尝试构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主要有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他认为对于多模态话语选择来说,最关键的是让多种模态之间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另外他还提出,模态间的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层面下的形式层面,特别是其中的语法层面(张德禄,2009)。本文所重点研究的视觉语法系统则是其所指的语法层面之一。
三、视觉语法
Kress和van Leeuwen是视觉语法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于1996年发表的《图像识读》构建了视觉语法研究的框架,并配有大量实例加以佐证其解释力。Kress和van Leeuwen强调视觉语法中的“语法”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法,他们所说的“语法”关注各种元素如何结合并生成有意义的整体。语言的语法描述词语怎样组成小句、句子和篇章,同样的,视觉的语法描述各种元素——人、地点和事物——怎样组合为视觉上意义,这种意义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和延展度的状态(Kress & van Leeuwen 2006)。同时,他们提出视觉结构不是对现实结构一种简单的再创作,相反这些图片与产生、传播和识读与其所处的社会机构紧密相关,即它们是具有意识形态的。视觉结构不仅是形式的,更重要的是具有意义维度。韩礼德提出语言的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这三大功能可以用于视觉系统、触觉系统等。而在视觉语法中主要延伸为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三大意义。因此,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被认为是对韩礼德元功能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延伸(张敬源,2012)。
1.再现意义
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对应语言中的概念功能。根据矢量的有无,再现意义可分为叙事再现(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和概念再现(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当参与者由矢量连接,表示为对方或者对对方做某事时,表达叙事过程。在叙事过程中包含至少一个矢量,而在概念过程中没有矢量。矢量在视觉语法中的概念类似于语言系统中的动词,通常同斜线等表示。根据矢量和参与者的数量及种类的差异,叙事过程可进一步分为动作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在动作过程中参与者有动作者和目标之分:矢量的发出者为动作者,其构成矢量的整体或部分;动作行为的对象是目标,目标在动作过程中可有可无。动作者一般是图像中最显眼的参与者,可通过肉眼观察它在构图中的大小、位置、与背景的对比或者色彩的饱和度等。根据目标的有无,动作过程可分为及物性和不及物性过程。以图一为例(Mahy & Chamberlain 1985),图片中有至少四个参与者:瘦小的男人、手推车、海盗妈妈和弯刀,表达出多个动作过程。一个过程为瘦小的男人推手推车,瘦小的男人为动作的发出者,即动作者,手推车为动作的对象,是目标;一个过程为海盗妈妈坐在手推车上,海盗妈妈是“坐”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动作者,手推车是目标;还有一个过程为海盗妈妈举着弯刀,海盗妈妈是动作者,弯刀为目标。在这三个动作中目标现身属于及物性动作过程。我们仔细观察,看到海盗妈妈右手和左脚在空中挥舞着,这是一个动作过程,动作者为海盗妈妈,而动作目标缺失,因而是不及物的动作过程。整幅图片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张力,正是由于这些动作过程意义的传递,使得儿童阅读者仿佛看到动态的画像,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
反应过程体现的是参与者目光的交流,其矢量由目光表示,与动作过程不同,这里的参与者分别为反应者和现象。反应者一般为人或类人的动物,用眼观察事物。而现象则是反应者观察到的人、事物等,也就是被观察者(Kress & van Leeuwen 2006)。同样的,反应过程分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仍以图一为例,瘦小的男人看向了他的妈妈,瘦小的男人是反应者,他的妈妈则是现象,整个过程是及物的。而从海盗妈妈的角度看,她所看到的现象并未在图中展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她的反应过程是不及物的。
言语和心理过程中在漫画中较常见。其矢量的特殊性表现在思考者/说话者的思维/话语和思维气泡/对话气泡由倾斜的突出连接起来。这本图画书为图文结合的一类,因而图画中没有涉及直接的言语和心理过程,而是通过另一模态——文字语言体现。
与叙事再现相比,概念再现在时间空间概念上更稳定,包含三类过程: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在分类过程中,连接参与者的是他们的分类关系。其中必然有一组参与者扮演从属角色,而至少一个参与者扮演统领角色(ibid)而统领角色的“现身”与否,将分类关系划分为显形分析和隐形分析。在隐形分析中,从属通过构图上的匀称实现其平等地位。在分析过程中,参与者被放置在整体——部分的结构当中。这个过程共涉及两类参与者:一类为载体(整体),另一类为任意数量的所有属性(部分)。分析过程在宏观上可分为结构性分析过程和非结构性分析过程。象征过程与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有关。由于概念再现在这类图画中运用较少,受篇幅所限,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2.互动意义
在研究图像的互动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两种参与者:再现参与者(represented participates)和互动参与者(interactive participates)。再现参与者是图像中所刻画的人物、场所和事件;互动参与者则是指通过图像交流的双方——图像的绘画者和观看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三类:a. 再现参与者之间的关系;b. 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的关系(互动参与者对再现参与者的态度);c. 互动参与者的关系(通过图片互动参与者之间对对方或者为对方做了什么)。
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是形成互动意义的三个主要因素。当再现参与者的目光投向观看者时,作为矢量的目光连接两者形成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里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互动意义的识读至关重要。接触具有两种功能:一种为直接向观看者传递信息;另一种构成一种图像的行为。图像行为包括索求(demand)和提供(offer)两类。索求就是说图像对观看者做出某事。当再现参与者的目光与观看者接触时,索求建立一种虚拟的关系。如图二(Mahy & Chamberlain 1985)中,瘦小的男人和海盗妈妈是图片的再现参与者,两者的目光看向读者,表达一种索求的功能。其中海盗妈妈面带微笑地看向读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的索求是要同读者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当再现参与者与观看者无目光交流时,表达“提供”的功能,即提供信息内容和注视对象。如图三(ibid)所示,再现参与者海盗妈妈与读者完全没有目光的接触,图片提供给读者注视的对象,和海盗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信息——海盗妈妈正大步前行,擦亮她的老银枪。
第二个维度社会距离表达亲密关系,它与图像取景的大小有关,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等,社会距离随着取景增大而疏远。Kress和van Leeuwen对近远景做了具体的划分:近景显示人物的头和肩部,任何少于近景的为超近景;中近景显示人物的腰部以上部位,中景到人物膝部之上,中远景显示整个人物;远景为整个人及约一半的取景空间,而超远景是比远景还要更宽阔的空间(Kress & van Leeuwen 2006)。图四(Mahy & Chamberlain 1985)中,我們可以看到瘦小的男人待在公司里,我们基本可以看到瘦小男人的整个身影,同时还有其他五个人的身影。从取景看是超远景,表达出疏远的社会距离,拉远了瘦小男人与小读者的距离,体现在工作中瘦小男人是冷漠的,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瘦小男人带海盗妈妈去看大海这件事的赞颂之情。
视角表达再现人物与观察者的关系,展现出对图像参与者、人物等的个人态度。从水平的维度看,正面直视让观看者仿佛置身于再现参与者之间,侧面斜视让观看者脱离再现情景之外,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从垂直的维度看,如果图像描述的是仰视角度,就是说图像参与者被俯视,那么参与者的地位低于观察者,反之高于观察者,如果图像为平视角度,那么给人以两者地位平等的感觉。在图五中,图像的再现参与者包括瘦小的男人、海盗妈妈和一只彩色的鸟。从水平角度看,这幅图为正面直视的角度,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仿佛参与到他们欢快的舞蹈当中,让儿童感受到他们此刻的愉悦和快乐。从垂直角度看,再现人物与观察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两者地位平等,进一步使得儿童同儿童产生亲切感。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指整体的布局,是通过整体构图将再现因素和互动因素相联系,从而形成整体的意义(Kress & van Leeuwen 2006)。其实现方式包括信息值、凸显和框架,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信息值可以通过元素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左右等体现出来。凸显是指各个元素吸引观察者注意力的程度,一般通过观察元素位于前景或背景地位、相对大小及色调的对比等实现。框架通过框架手段如分割线、框架线等的运用告诉观察者图像之间的关系,或为同一幅图片,或各位一幅图片。从水平坐标看,在习惯从左往右书写的文化中左边的信息为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右边的信息为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从垂直坐标看,图像的上面多带有情感上的号召,告诉我们事物理想的状态。而图片的底部则多提供事实信息,告诉我们事物的现实状态。中间位置一般为整个构图的中心和焦点,而边缘位置的图像多为重复或近似的元素,使得图像呈现对称状态。如图五所示,图像具有多种元素,如海边的沙滩、沙滩中的螃蟹、石子、海盗妈妈、瘦小的男人和彩色的鸟。而海盗妈妈、瘦小的男人和彩色的鸟无疑是图像的前景,因为其位于图片较为中心的位置,色彩突出、浓郁。而沙滩、螃蟹、石子等则是背景,位于边缘位置,颜色浅淡。整幅图像虽然没有明确的框架线,但通过与周围的留白对比,标明图像为同一整体,而非分裂的。
四、结语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和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扼要整理、分析,通过对图画书The Man Whose Mother Was a Pirate进行多模态分析,发现他们的视觉语法理论虽有不完美之处,但就目前而言仍是解释图像意义的最有力工具。运用该理论一方面可以使得图画书的作者更好地呈现思想和审美,同时为读者欣赏图画书提供更开阔的视角。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对其中的概念过程、情态等没有做详尽阐述。在之后的研究中,将就这两部分做更详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ress, G & Leeuwen, T. v.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Routledge,2006.
[2]Mahy, M & Chamberlain, M. The Man Whose Mother Was a Pirate [M]. Orion Childrens Books,2013.
[3]OToole, M. 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 [M]. Taylor & Francis Ltd,2010.
[4]张德禄. 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5]张敬源,贾培培. 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