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自己在表演实践中如何发挥个性创造

2013-04-29 07:17杜欣欣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理解

杜欣欣

摘要:在琵琶表演艺术实践中,艺术个性创造是二度创造成熟的标志,也是音乐表演艺术优劣的标准之一。如何演绎好作曲家一度创作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如何发挥个性创造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作者自己演奏艺术实践中二度创作时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到内心乐象的想象,以及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理解 内心想象 风格把握

中国琵琶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是一幅璀璨斑斓、闪烁着文明进程之光的绚丽长卷。每一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的表演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创造魅力。正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独创性的“表演个性”的不同,从而使每一位音乐表演家显得可贵、无可取代,呈现出神采各异的美。

那么如何发挥“个性创造”呢?在我的表演实践中,我认同以下原则:应该较准确地把握作曲家谱面上的要求,企图通过乐谱表现的一切意图并予以生动、鲜明地再现,还必须强调作曲家创作中的最积极的因素,有价值的思想倾向,使精华体现得更鲜明、突出【1】。因此,得尊重作品的历史个性、背景,把作曲者在乐谱中对节拍、节奏、速度、音高、音准、力度、音色、演奏方法的一切提示,准确、细致地展现出来【2】。

以下以顾冠仁先生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为例来分析我在演奏实践中的个性创造。此曲是据北朝民歌《木兰辞》为创作背景而成。《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我已不可能再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来体会木兰生活的年代,但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一方面从电影、电视媒体上来了解木兰这个女扮男装的女孩,代父从军的人生经历外;另一方面又从文献书籍来掌握《木兰辞》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以求准确地表现作品中木兰随时准备跨上战马出征地决心。

根据我的理解,花木兰是个非常有人生理想得女孩,她勇敢、坚强、善良,聪慧。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扮男装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我们在演奏琵琶协奏曲《花木兰》时就要去体现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和赞赏。

理解和领悟完作品的内外因素后,对于器乐演奏家来说,所有的内心感悟和内心体验,只能在其转换为琴的声韵时才有特殊的意义【3】。例如对自己演奏艺术的整体想象,对自己弦上动作音响想象,对自己弦外动态的视觉想象,对自己内心音乐想象联想等。可见想象和联想是贯穿在表演实践过程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体现在表演者从最初接触乐谱到最后完成创造的全过程。表演者的感情体验和理解、领悟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4】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以奏鸣曲式结构做成此单乐章协奏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辞》(白宗魏曲),音乐质朴委婉,运用了大量的推拉弦技法,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在《木兰辞》诗歌中,开头第一段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当她得知需要她父亲参军时,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受苦,木兰她愿意代父出征。这是体现木兰真善美的主题,所以这一段主题旋律,我会以细腻音色,轻巧的力度,力求优美地演奏她。

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通过对乐思不断发展,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英姿。期间有一段快速的16分音符,以快速弹挑技法演绎。我认为这不是单纯的炫技技巧,而是通过这一小段的快速弹挑来表现木兰在军中操练不服输的精神,“我”既代父从军,男的能做到,我也一样能行,是一种刻苦向上的冲劲,所以我的处理会随着音乐旋律线条的走向从琵琶的相八位由弱渐强到第4把位。当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是呈示部的高潮,两个f的强度,突然从两个f到mp的对比,激动的情绪仿佛展示了木兰远离家乡,保家卫国的决心,然而却对家乡无比沉痛地思念的强烈对比。

展开部的标题为“奋勇杀敌上战场”,第一段是“入侵”,不稳定的六连音似乎刻画出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第二段的“出征”,用一连串的16分音符以及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由远至近的马蹄声,奏出战马奔腾从远处奔来的出征场面,给人一种动态的想象空间。第三段的“拼杀”,是全曲的最高潮,夸张的力度对比,炫技的琵琶华彩,琵琶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转调,展现木兰浴血沙场的场面。

最后是再现部叫“凯旋回家园”。在鼓角齐鸣中乡亲父老热烈欢迎木兰凯旋归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琵琶变奏了的主部主题,刻画出木兰重穿女装时的喜悦心情。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一般很少音乐尾声会以扫弦技法结束,强而饱满的扫弦,强而不燥,弱而不虚,表达了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驰骋沙场的决心。

我通过对谱面的分析,用想象力勾勒出一幅幅场景画面,这不仅丰富了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更使我认识到通过这样的描写,使我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技巧,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炫技,而是使技能符合音乐的发展需求,力图实现想象效果,对不符合其效果的表现手法就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大脑中的音响图像转化为物化的、完整的听觉形象【5】,从而使音乐艺术与技术关系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

最后,我认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把握在演奏实践中的个性创造中与之前的理解和领悟及想象力的联想是同等重要的。那么该如何把握好不同风格的作品呢?我则从地方语言引申至音乐艺术中来把握

例如我所演奏的河南地方风格的作品有《豫调》、《河南曲子风》等,他们的特点就是左手的润音动作,拉弦幅度大,密度大特别讲究两手音点的配合。并且讲究音头的处理,谱子上随处可见重复音或音型、音组的音强对比变化。而河南地方方言行腔洒脱、耿直、简洁而富有个性, 所以我在演绎河南风格的曲子时把握好这一特点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第17页。

【2】 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第21页。

【3】 李景侠, 《中国琵琶演奏艺术》第259页。

【4】 罗小平, 《音乐美的寻觅》第24页。

【5】 罗小平, 《音乐美的寻觅》第25页。

猜你喜欢
理解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怎样有效地上好初中英语课
借多样评价 品经典大餐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