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童心,走进作品

2013-04-29 19:20罗捷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体验童心儿童文学

罗捷

【摘要】童心是儿童文学最为闪光的美学特质,只有抓住这一特点才能真正走入儿童文学作品。带领学生对童心进行体验是儿童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重要教学策略,而创设情境与引导对话是其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童心;体验;儿童文学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再度体验过程,而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其童心世界将会给学生带来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为人生初始阶段的生命包纳着丰厚的内涵。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曾对儿童文学的价值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虽然在知识技能的世界里,任何时代的成年人都优越于儿童,少年儿童需要由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独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但在精神境界上,任何时代的少年儿童都优越于成年人。人类是在不断追寻儿童时的梦想中实现自己的精神净化的。”童年人生意味着率真纯洁、创造发展、理想与未来,这个尚未入世的生命状态蕴积了美丽的童真、旺盛非凡的生机,和“走向将来的成熟的不能抑止的希望”。

因此,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对童心进行体验,才能使其走进作品,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最为初始、最为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学对人的化育。

一、创设情境,诱发童心

体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直觉或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表现出来。因此,对童心的体验首先要从情感着手,唤醒学生那潜埋着的童年生命感觉。

人们总是离开了童年的世界,然后又从心底怀念那样一个世界。

为了触发学生的童心世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幼儿园;也可以师生共同交流童年的趣事;还可以开展童诗朗诵、讲故事等活动,努力使学生重拾“赤子之心”,回归人生最初始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

比如在“儿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忆并交流幼年时期、儿童时代经常吟唱的儿歌,唤醒那些被封存已久的记忆和童心。

像拍手游戏歌《张打铁》:“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骑马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爬高山;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和连锁调《孙悟空打妖怪》:“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块,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等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很快,教室里就响彻着欢声笑语,应和不断。许多同学一边念诵,一边和同桌玩起了拍手游戏,这时,你能看到,童真又回到了那一张张青春的脸上,就连平时性格最为拘谨、沉闷的学生在这一刻都显得无比放松,露出孩子一样纯真的笑脸。

当学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解读人生,大地广阔而干净,天空清新而明朗,便会发现一个天籁般的世界,然后在美的乐园中,去寻觅生命之真。

二、引导对话,感受童心

儿童文学是对童心的塑造与展示,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与颂扬,显现了令人神往的纯真、质朴、快乐、稚拙等审美形态。要感受这些美,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味、听、触等各种器官,将阅读对象纳入个体的生命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的生命与作家寄寓浸染在作品中的生命开始对接、碰撞,才能获得种种感悟,才会对儿童文学的美质与诗意产生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后,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一些文本的分析,往往是我们将传统的理解“输灌”给了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然而,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阅读就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便是这场“对话”中牵线搭桥的中介,教师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个体的情感、经验、思想与作品进行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入语实际上就是非常重要的“引导”,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快捷、深入地走进作品。

请看下面这首小诗:小鹿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她在树林里伸长了脖子/向四处张望/她把细长的脖子伸了又伸/伸得像竹竿一样长/超过了天鹅/也超过了鸵鸟/如果还是找不到妈妈/她的脖子会变得更长更长。(《长颈鹿》)

这是一首比较短小的儿童诗,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解构”式讲析并不适合,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则显得非常关键。来看看下面这段“导入”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打一动物——”。个头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

生:“长颈鹿!”

师:“没错,谜底是长颈鹿。长颈鹿是幼儿很喜欢的一种动物,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很高,在今天流行的卡通饰物中也很常见。”

生:(纷纷点头、应和)

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

生:(表情错愕,思考——)

师:(稍停)“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身边的一切,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成年人已经再懒得问个为什么?但孩子们却从来未曾停止向世界的追问!这些充满稚气的问题是童心的显现,也是儿童诗新颖构思的源泉。”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儿童诗《长颈鹿》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这首诗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用孩子的逻辑来回答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既新颖,又展现了稚拙的情趣。这段导入语抓住诗歌所描写对象的特征,用“为什么”带动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触动他们以一颗童心与世间万物对话、交流,领略童心的纯真美丽。

钱钟书先生说:“我主张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应插嘴”。这便是说,自作品脱离作者开始,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不同读者会赋予作品不同的意蕴、情感和主题,这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的道理。

所以,儿童文学的教学活动不应是教材或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在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其在童心体验中走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

[2]方卫平.幼儿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3]王昆建.关于云南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2006(1).

猜你喜欢
体验童心儿童文学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童心绘天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