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密林中寻美:对话·解读·体验

2013-04-29 14:28:14杨淑霞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

杨淑霞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若要培植学生的美好人性,应当允许开放对话而不是唱独角戏,允许多元解读而不是整齐划一,允许自由开放而不是拘囿“一隅”。小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去品评文字的美感,去触摸作者的情感,在言语的密林中得到眷顾、润泽和滋养。

关键词:开放对话;多元解读;独特体验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经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沉甸甸的人文资源和美学资源,对于唤醒孩子的灵魂,扩充孩子的精神雅量作用巨大。孩子能否长得“挺拔端庄”,能否在言语的密林中得到眷顾、润泽和滋养,这除了教师和家长的日常教育外,语文阅读中的熏陶与浸润也很重要。

一、允许开放对话而不是唱独角戏

所谓开放的心态,是指教师要以一种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教学之中,切不可扮演“现代牧师”或者充当着世俗文化主要传播者的角色。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要把说话的机会、提问的机会、交流的机会乃至情感碰撞的机会尽可能地还给学生。

以下是一位陈姓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北师大版第九册课文)中的部分片段:

师: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这唯一的听众在小伙子音乐的成长道路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回顾作者的整个心路历程,你还会有更多的体会与发现。

生1:“虽然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是我……”我发现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样的懊恼。

生2:我想补充刚才那个同学的发言,我从刚才那个句子里发现小伙子把自己拉的琴声称为锯桌腿,这说明他也同意了父亲和妹妹的评论,他对自己感到沮丧、灰心。

师:你真会读书,来,到黑板上把“懊恼、沮丧、灰心”写出来。

生1:“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发现小伙子对自己非常失望,对自己评价很低。

生2:我从“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知道作者不想别人知道自己去拉琴,他很自卑。

师:是啊,曾经这位小伙子对自己是那样的灰心,可是在老教授的鼓励、欣赏、帮助下,他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1:我从“我暗暗有几分兴奋”知道老教授的鼓励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气。

生2:“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我发现作者很高兴,因为第一次有人赞赏他。

生3:“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感受到小伙子开始有了自信,因为老教授不但表扬了他,还愿意做他的听众。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瞧,这是描写作者心路历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句子,来,将你们刚才所有的感悟都融入读中吧。

……

可以看出,老师在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大胆地对话、充分地对话,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值,更加丰富、全面、生动和深刻,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欣赏的过程,成为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成为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

二、允许多元解读而不是整齐划一

由于阅读视界及生活经验的不同,生与生、师与生对文本的阅读及体验是无法齐步划一的。鉴于此,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商谈与沟通不可或缺。关于阅读材料背景、词语理解、思想内涵、朗读的方式、欣赏的视角等等,都可以在相互商谈中讨论并取得共识。

仍然以《唯一的听众》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自悟,有的学生读出了音乐的绝妙,有的学生读出了早晨的美丽,有的学生读出了老人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希望。可以肯定,这三种理解都是合乎情理的,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借助对话、商讨的方式促进相互的认可及接纳对方的观点。

对文本的感悟、情感的碰撞、学生与作者的视野融合,教师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有情有义”。例如:“你想说什么?”“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 “咱们握握手!”等等,学生无拘无束,思维自然也就活了。

所谓多种“生态”的课堂,其实就是和谐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关键处点拨、过渡、强调、沟通,在这种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多种视角的对话与融合,使各自的认识得以丰满。

三、允许独特体验而不是拘囿于“一隅”

“读什么”“怎么读”的权力在谁手中,将决定阅读的质量和走向。曾经,这样的权利在教师或家长手中。无疑让孩子失去了自由阅读的前提,其积极性和阅读体验自然大打折扣。实践证明,获得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彻心彻肺”的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有残缺和模糊,即便获得某些知识也是肤浅的、暂时的,不会成为知识库中长久保留的知识。

我们仍然来还原一下《唯一的听众》中的一些教学设计,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一改学生自由读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既有自主地站起来读,又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既有如痴如醉地朗朗而读,又有静心投入地细细默读。这样的设计因读而教,因学而教,其感官、心灵、精神得到充盈。

真正的教学不拘囿一隅,不停留于一时。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源泉。”注重学生对文本诸多因素的个性挖掘,是在力图唤醒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自由的呼吸。这样的“呼吸”更加真实多姿,使课堂和谐,使阅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阅读教学的建构,自然需深入研究字、词、句的运用艺术,但是当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去品评文字的美感,去触摸作者的情感,其阅读就是一种快乐,一项关乎生命、尊严和情感的修炼之术。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东关街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
以《黔之驴》为例谈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教师需“进退有度”
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
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3期)2016-01-29 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