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
【摘要】杜丽娘和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以不同的结局收场,其中隐藏在爱情悲剧背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对照她们的爱情命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东西方社会的女性爱情观以及导致她们爱情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力图通过对两个女性的对比,发现造成爱情悲剧不同风格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杜丽娘;朱丽叶;爱情悲剧;爱情观
杜丽娘和朱丽叶分别是东西方艺术史上因争取自由爱情而流芳千古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牡丹亭》中至情至性、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的青年女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是情感炽热、为爱奋不顾身的可爱女子。作为情窦初开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杜丽娘与朱丽叶都渴望甜蜜的爱情,这是东西方女子的共性。但由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她们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却大不相同。两个如花女子的爱情是悲情伤怀且感人。两位女子都为爱情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但两人的爱情悲剧以不同的结局收场,但隐藏在爱情悲剧背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因此,对照她们的爱情命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东西方社会的女性爱情观以及导致她们爱情悲剧的深层次原因。
一、杜丽娘的爱情悲剧
杜丽娘是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自幼生长在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杜丽娘的内心深处渴望着外面自由的春光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杜丽娘第一次游园,将自己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青春活力唤醒,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冰冷虚伪的清规戒律,并且拥有了真实且自由的爱情——在梦中与柳梦梅共成云雨之欢。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女子冲破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解放、渴望爱情自由的大胆行动。第二次游园是杜丽娘追求幸福的实际行动,不仅突出了她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而且也体现了她性格中反抗的一面。最终,杜丽娘为“情”而死,这正是对当时千百万妇女被封建社会的“礼教”葬送青春、幸福和生命的真实写照。杜丽娘摆脱了现实束缚,找到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的途径。她的肉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自由恋爱,但她的灵魂却可以自由的与爱人幽会。汤显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浪漫主义手法,让杜丽娘的鬼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大胆的和人间的柳梦梅相会,后来又要求柳生挖开棺材,让她复活。最终,她与柳梦梅缔结良缘。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被汤显祖塑造得细腻动人,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女子反对礼教束缚和争取自由的叛逆性格。
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莎士比亚笔下悲剧主人公朱丽叶身上荡漾着青春的欢乐,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甜蜜。在奶妈的溺爱和父母的庇护下,朱丽叶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朱丽叶对爱人的选择是既要自己能动情,又要符合妈妈的意愿,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朱丽叶爱上自己家族的仇人罗密欧,她不顾家族的世仇与罗密欧在一起。二人秘密结婚之时,罗密欧因与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械斗杀人而遭放逐。因此,二人在度过了仅有的一个新婚之夜之后就彼此诀别。朱丽为了爱情吞下假死药来逃脱父亲的婚姻安排。与此同时,罗密欧为了爱情冒死从流放地赶回来。最终,悲剧就在墓地发生了:朱丽叶意外的在墓中晚醒了几分钟,神父给罗密欧的信又意外地没有送到,再加上神父晚到墓地一步。因此,罗密欧在墓地中发现朱丽叶已死,随后为爱人自尽。朱丽叶醒来后得知爱人已死的消息,立刻取匕首自刺身亡。朱丽叶和杜丽娘一样,是为了与爱人相恋而不懈争取的性情女子。虽然朱丽叶最后与爱人双双殉情,但是她的爱情换来了两个家族的和解。从朱丽叶自身这一女性个体来说,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不惜众叛亲离,最后还殉情而死。这样的人生结局真可谓是“为恨而生,为爱而死”。
三、悲剧后面的深层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两部剧作这种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和朱丽叶来体现。在剧本中,作者都让女主人公经受了比男主人公更多痛苦和磨难,因而显示出比男主人公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为完美的性格特征。
汤显祖所塑造的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是不多见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中国女性是没有与异性青年邂逅相遇的机会,女性压抑着对异性青年的渴望的激情。在宋明理学大肆宣扬的社会文化气氛下,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在强大的“理”面前没有任何生存空间。汤显祖一反当时社会主流提倡的“理”,以浪漫主义和朦胧的人文主义思想创作了杜丽娘呼唤“情”的鲜活形象。为了一个“情”字,杜丽娘可以为之生,为之死。杜丽娘的拼死抵抗却丝毫没有撼动“灭人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杜丽娘这个渴望激情却受到现实抑制进而达到抒发近乎疯狂的怨愤之情的怀春少女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牡丹亭》的深刻主题。汤显祖通过讲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礼”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进一步体现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和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杜丽娘“暮色而死,暮色而生”的爱情悲剧是当时中国女性对追求释放人性的最高呐喊。
朱丽叶对于爱情是一个积极主动、无所畏惧的实践者,对于生活是一个充满了青春和活力的勇敢者。朱丽叶是不顾一切且充满信心的追求爱情。朱丽叶身上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相信自己力量的时代气息。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随着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的解体而出现,并得到发展。处于世俗中的人的自然本性得到肯定,人的感官享受得到尊重。与中世纪提倡的“灵与肉”二元对立的禁欲主义、压制爱情相反,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赞美出于人类本性的男女爱情。人们不再抹杀了现世生活中的个人主义所追求的幸福。就算是朱丽叶与她的情人罗密欧有着宿命的悲剧,但是他们两人依旧坠入爱河。即便朱丽叶最终为情而死,在真实的幸福中她早已品尝到爱情的喜悦和甜蜜的忧伤。《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强烈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
结语
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人的不同性格。西方人热情、奔放、坚决、毫不妥协。这种独立的人格是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不断反抗。所以,朱丽叶为了跟罗密欧在一起不惜一切代价。杜丽娘虽具有一般的世俗女子所不具备的反叛意识,但是杜丽娘在最终是在封建礼教的规则下得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在杜丽娘的身上有着在现实中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通过自身微弱的抗争,只是为了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得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又不得不又戴上沉重的社会枷锁和人格面具。这种隐藏在一团喜气祥和的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悲凉不能忽视,她始终是以无法回避的悲剧情绪来面对那个时代的悲剧。不论杜丽娘她自身多么想要摆脱“礼”的枷锁,成为一个真正的至“情”之人,最终她也只能借助皇权的力量,即礼教的最高代表,来为自己的存在获得生存的空间。
在杜丽娘和朱丽叶两位女性身上各自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也可以说是一出女性的生存悲剧。二者都在表现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都在刻画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孤独与悲哀,记录着女性心灵的痛苦呻吟。虽然东西方女性对待爱情的追求方式不同,但其根本的爱情观是一致的,都是渴望获得刻骨铭心的爱情。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英对照)[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