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威德育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013-04-29 13:47陈茜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杜威局限性

陈茜

摘要: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培养民主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为目的,以养成“有用的习惯”为主要内容,通过改变教材设计、教育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虽然杜威的德育思想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别表现在教育观中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方面。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进步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62-03

一、杜威的德育思想

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来说,其德育思想可分为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四大部分。关于德育目的,杜威主张一个人不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还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所以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的有用的合格公民。杜威认为,儿童不仅是未来家庭的建造者,还是未来社会的一分子,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正如杜威所讲,对儿童来说,要在这些不尽相同的相关职责中占有适当的一席之地,就意味着在科学、艺术和实力方面的训练,意味着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和交流手段;意味着受过训练和健康的体魄、娴熟的手艺和敏锐的目力,意味着养成勤勉和锲而不舍的习惯,一言以蔽之,是有用的习惯。杜威在此所讲的养成各种有用的习惯,就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杜威提出要通过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选择有道德价值的学科教材,使知识具有道德意义,更要让学生从社会生活经验中理解和掌握判断善恶的知识。杜威主张应当把道德教育的目的看作是各科教学的首要和共同目的,教材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而不应该是与生活实际绝缘的纯知识性材料的简单罗列或堆积。以历史科目为例,应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反思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并认识、尊重和奉行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在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杜威强调要抓住学生的感情反应,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努力培养学生向善和行善的精神力量。“只有当个体亲自欣赏他为之而努力的目的,并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地为这些目的而工作时,个体才是在身体力行道德生活。”儿童天生就有施舍、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倾向和冲动,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儿童本身的这种性格冲动,因势利导,将其乐于行善的这种本能冲动及时转化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不仅如此,杜威还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日常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倡导开展组织集体探究活动,设计需学习者亲自动手的学习环节,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道德能力。

二、杜威德育思想的进步性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对传统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通过活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以及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杜威德育思想的进步性。

1.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杜威总是用综合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综合的观点是指,他不是把教育中可能形成对立的两个或几个因素分开或者对立起来。例如,知与行、经验与知识等。他总是辩证地将他们关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来看待,而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所谓发展的眼光就是说,他不把社会和儿童看作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认为这些永远处于持续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将受教育者根据其心理和生理特征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发展阶段。杜威的这种研究方法充满了浓重的辩证法味道,正是在这种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他提出的德育思想才具理论指导意义。

2.提出了通过活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育,通常最易被采用的方式便是课堂讲授,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以实现道德目的?杜威指出,除了通过学科教学之外,还要通过作为某种训练的、有节制的行动而主动学习。他反复强调,儿童天生就期望有所贡献、行动和服务,如果这种冲动不能被利用的话,必然使得受教育者产生反感和压抑情绪。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在好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作为主体亲自探究道德问题,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会在学生内心形成颇为深刻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从而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3.提出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传统德育脱离实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锻炼。杜威指出,“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教育者所信奉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务没有任何实际联系的话,那么他们便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我们必须明白,道德原理不是专断的,不是晦涩难懂的,“道德”这一术语并没有指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区域或部分。我们必须用较为简单的措辞把道德表达成我们的社区生活的条件和力量,以及个体的冲动和习惯。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1.唯心主义的倾向。唯心主义倾向在杜威的著作中多有表现:一方面,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践行的关系认识上,杜威曾断言,“能信仰上帝自然能实行道德”,认为人人都有宗教感情,都应该信仰宗教。信仰上帝真的就可以践行道德了吗?果真如此的话,全民信教的某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可见宗教信仰并不是践行道德的充分条件,毕竟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任何单一条件的满足就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在谈到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方面时,杜威也曾指出,“一切品行从根本上和实质上说都源自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冲动。”而目前为止在心理学上对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到还存在争论,但比较肯定的是,这种忽视或者干脆否定外界、客观因素作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的。

2.实用主义的泛滥。由于受实用主义道德观指导,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充斥着实用主义的气息。以教学论为例,他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实用主义真理论为基础。在道德论上,他否认普遍存在的、客观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以个人实用、对社会的有效性为尺度,倡导“有用即真理”。他指出“某种事物被称为有价值的,就是肯定它能满足某些情况的需要”,以及“凡是能使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清楚的事实,凡是能促进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培养,无不是道德的。”显然,这样的道德和事实上的道德存在较大差异。

3.理想主义的空洞。“学校即社会”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另一个著名论点。但如何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成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而又不至于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却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问题。若隔离所有不利因素只留正面积极因素,则这样的社会就不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了,而杜威又未提出对社会因素选择和布置的标准和尺度,使得创设这样的学校仅仅是人们头脑中的理想,难以实现。杜威的德育思想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在对其客观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29.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31.

[3]卢景昆.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教育,2007,(7):18-22.

[4]于洁.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7):278-279.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杜威局限性
局限性皮肤瘙痒症案
让我们摇起橹来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研究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绝世武功的奥秘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做好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