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3-04-29 12:23刘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素质

摘要: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举足轻重,但目前普遍存在课程的孤立性、知识结构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及教学组织实施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借鉴香港理工大学的“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对当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完善的建议和措施,这对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27-03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自2006年启动的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走向了快速发展和变革之路,在吸收国外“工作过程”和“能力本位”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基础上,各地高职院校创新性提出了诸如“工学交替”、“实境耦合”等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高职毕业生在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应该加强高职教育“通识课程”的比重,但受整个教学计划和学科体系的制约,通识教育的方法、手段及效果仍有待提高。单纯地通过“通识课程”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前不久,本人有幸到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学习,期间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该校一个重要办学特色。何为“全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全人”即“完人”的教育,就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质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以及持续地发展。本文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的“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分析,汲取其营养,以期促进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全人教育”的理念与特色

香港理工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教育模式体现身心并重,在注重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将对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课堂内外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职业操守、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入校第一天就树立“全人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成为一个与团队和社会相融洽的人,树立遵守社会公德意识、服务社会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人文素质,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推行学分制,让学生可在学科选择和进度方面更具灵活性;加强课堂内的互动学习、提供适当和适量的课外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采用“工作坊”的灵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习、筹办学生团体、提供康体拓展训练、组织志愿社会服务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文体推广活动近百项,包括舞台剧、电影、音乐及讲座等,并且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彼此渗透、互相汲取营养。学生参与多元的学习和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全人”素质。香港理工大学的“全人教育”特色可以概括为:具备国际视野;增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注重人格修养、终身学习、进取精神和领导才能的培养。其主要措施包括:

1.采取灵活的教学计划,鼓励跨学科的融合和知识的整合。实施“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实施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融合,将相关知识有机整合,避免由于学科间的相互孤立而导致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科目、某类知识或单一技能可单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现实与发展的所有问题,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影响和渗透,才能超越学科间的制约,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视野。

2.将和谐与愉悦注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注重良好品格的养成。不过分地强调专业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其他人性品格的塑造,倡导以“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在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等心智的平衡发展,因为,心智要素对于融入社会、安居乐业、遵纪守法等活动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人文与自我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不仅关注物质世界的发展,而且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以及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

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一般由5个技能模块构成,即“通识教育”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一般不超过150个学分(大约2400学时)。但从课程体系来看仍有学科体系固有的烙印,即课程的孤立性和学分学时的制约性,学生要花费主要的时间(大约周课时超过26节)来修满这些固有学分,几乎再没有业余时间从事一些自己喜好的活动,更谈不上参加一些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因此,给教学计划合理“瘦身”,让学生从这一大堆的课程里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社会技能和新技术知识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授课模式,借鉴“全人教育”的思想1],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实际操作问题:

1.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大力改革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在内容上,要拓展知识结构,兼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特点、符合学生需求和关注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和实践,将通识教育寓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革学分认定体系,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有意义的活动。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将某些与专业有关的课外活动如假期实训实习、“学生社团”等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并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交、募捐、社会公益活动、植树、环保以及志愿者活动等,这些课堂以外的活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完善学生的世界观、提高社会服务意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基础差异非常大,当然,学生性情和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学校要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自己的选择,比如,在招生方式可以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形式,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的学习,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可以在专业内开设专业培养方向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爱好和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4.转变教师角色,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融入到与学生的互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一个宽松、自然、积极的学习环境,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自身发展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及和谐的课堂氛围,养成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问、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常常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教授的一门课程的“学”,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在课堂以外综合技能的“习”,把他们的“学习”用课堂和书本割裂开了,让学分和学时给框住了,把“学以致用”仅仅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和“实习”划上等号。实际上,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的多层内涵,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方法与创新能力、社会与职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除教室、实训室之外的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将“教”、“学”、“习”统一到“全人教育”这个理念上来。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往往会成为学生发挥他们自身潜能的最好舞台,作为一名教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在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更加丰富多彩的全球一体化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教书”与“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无疑成为我们老师的必修课程,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寻找和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平台来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全人”的教育,实现学生在知识、方法、人格和素养等全面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阳(1978-),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