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艺之追求:诗意

2013-04-29 10:59李晓红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诗意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欲显匮乏,文艺的本质是求真、尚善、臻美,然而很多文艺尤其是民族文艺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特质——诗意,沦为经济的附庸,本文首先引出目前民族文艺所处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民族文艺追求诗意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游牧民族代表张承志作品的诗意化表现,最后倡导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更加注重感性。

关键词:民族文艺 诗意 游牧民族

一、前言 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激荡,民族文艺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老一辈的传统艺人已经离去,而新一辈身上流淌着的更多的是时下流行血液,民族文艺的发展可谓“青黄不接”,很多优秀民族文艺已经消逝或者正在远去,这对我们精神文化发展无疑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地认识民族文艺目前需要追求什么,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实现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更要让中国的文艺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也推动世界文艺的发展,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张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艺,才能真正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其中独树一帜。

二、民族文艺的特点 社会是由众多国家和民族共同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历。正如伟人斯大林曾经指出:“每个民族,不管其大小,都有只属于它而超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点和特殊性。正是这些特点和特殊性使得每个民族为世界文化共同宝库所增添贡献,补充和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宝库。”文艺作为民族生活的反映、表达和再现,是民族日常精神生活的艺术表现。例如,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希腊民族生活的幻想,中国的《诗经》成为中国民族古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族文艺是指民族生活、民族风貌、民族阅历、民族气质、民族心理、民族语言和民族风情在文艺上的体现,是民族个性不断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有意识地在民族作品中体现文艺的风格。民族的鮮明个性使得文艺形象和文艺作品独具魅力,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同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正是由于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背景才使得他们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艺术典型。为了遵从各民族习惯,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国策,对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艺更是尤其重视,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还是苗族的龙舟节、花山节,都早已成为中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艺呈现出了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现象,审美趣味丰富多变。然而对于中国当代民族艺术来讲,加速变化、唯美风格、时尚化趣味和狂欢化格调等诸多新社会的典型特征,正在融入新时期民族文艺的创作中,使得民族文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以歌曲为例,现代流行歌曲多以快节奏富有动感,或者情感上抒发自我小忧伤,内容表现恋爱而相互传唱,流行开来。相比之下,民族歌曲因显得“土气”,难学,且各种感情较难领会而为青年人所摈弃,发展缓慢。这些新社会的特征,可能会使民族艺术丧失了艺术对于民族的超越性而彻底平淡化了,完全变成了一种与大众传媒、个人休闲和娱乐市场具有相同意义的快销品,他们可能会互相反射和模仿,构成了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超级现实”状况。在这种状况中,真实会被淘空,可能只剩下虚空形象之间的复制幻觉和虚假模仿。那么目前,民族艺术究竟为什么要将诗意作为灵魂来进行创作呢?

三、民族文艺诗意追求的原因 文艺作为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国各族人们相扶守望、相依共济、自强不息,共同创作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艺,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中国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样性和统一性交相辉映是中国民族文艺的显著特征。各个少数民族的文艺,从绚丽缤纷的服装艺术到美不胜收的舞姿乐曲,从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到千姿百态的宏伟建筑,万流奔涌一同汇聚成民族文化的辽阔江河,有力地丰富了各个民族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但是目前面对日益纷杂的社会,随着现代化文化原始的不断入侵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民族文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精髓与本质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变得混杂无序。如果这样下去,民族文艺就会变得越来越萎靡,优秀的民族文艺会快速地流失,这样将导致民族文艺的创作和发展处于濒危状态,最终迷失方向,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活力和生机,难以推动民族乃至全国的繁荣发展。因此,目前民族文艺仍然需要坚持诗意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守护中华民族文艺的精神家园,以致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文艺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支持。

四、民族文艺的追求 1. 民族文艺的创作倾向。近几年来,在民族文艺创作中悄然出现这种倾向,一些人在创作民族文艺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精神气韵;在探寻客观存在价值的同时,更加强调生命灵光的迸发;在逻辑整合的同时,更加执著于感性形式的体现。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认为是诗意的回归、之所以称之为“诗意”,主要在于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模糊形象。因此,我认为目前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

2. 民族文艺诗意追求的必要性。对于民族文艺创作者来说,诗意是一种获取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若创作者不注重诗意的表达,就会忽视民族文艺的独立意义,而仅仅将它当作一种普通创作而没有看作是情感的释放。其实民族文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怎能不是自我对象化和心灵对话呢?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里普斯一直在强调“移情”,实际上这正是创作者展现生命本质并确定自我价值的体现。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创作者的自觉,当具备了这种自觉之后,才会使创作出的作品不会显得那么窘迫,才会在客观的创作世界中构建一个属于自我风格的精神范畴。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再增加丰富的情思,那么一种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的诗意境界便会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读者在欣赏民族文艺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种逻辑的碰撞和客观的呈现,而是一种生命的冲击感以及情感的深度交融。只有这样,民族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凭借逻辑力量进入理念世界,同时借助诗意的氛围,唤醒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享受精神心灵的翱翔,进入科学认知与艺术沉醉完美结合的境界。

总之,追求诗意讲究的是一种更加原始、更加富有人性的观照,在诗意中,人们不但可以发现一般创作无法寻求到的切入点,同时创作对象也会因为主体洞烛幽微而变得更加丰满起来。

3. 典型民族——游牧民族文艺的诗意追求。游牧民族是我国一种典型的民族群体,长期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一直面对着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但是他们坚信:真正的英雄必须要敢于抵制一切外来干扰,狂风吹不倒、暴雨打不垮,坚强不屈,像草原上展翅飞翔的雄鹰一般,在辽阔的天空骄傲地翱翔。他们认为承受生活苦难的磨炼是必然的,生活的艰辛是人生中的巨大财富,给了人们奋勇抵抗的机会,所以要默默承受和乐观对待生活中的苦难与艰辛,在恶劣风雪和漫漫征途中打造了游牧民族坚韧和旷达的风骨。

当代作家张承志就是游牧民族中的一员,年轻的时候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插包入户。成长过程中他深入了解草原、牧民和游牧民族的文化,成功地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草原文化不仅滋养了他的精神,也培育了他创作文学的个性和神韵。他用自己的力作,生动形象地演绎出了游牧民族的诗意人生。他謳歌完美人格,追求超越凡俗的精神美。他于1982年发表了作品《黑骏马》,此时知青文学诅咒历史的现象盛行。作为知青的张承志却在《黑骏马》中充满了对内蒙古草原经历的缅怀和赞礼,认为青春无悔,因此该小说在80年代卓尔不群、不流于俗。张承志在该作品中为我们勾勒出了草原游牧民族唯我独有的境界:辽阔宁静、美丽芬芳的内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碧草,潇洒奔驰的黑骏马、马头琴伴奏出的悠扬牧歌和悲怆高亢的《钢嘎哈拉》。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脱于凡庸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裁剪的唯美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对游牧民族艺术的诗意诠释。这种被诗意化的艺术境界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和审美追求,这也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仰视游牧民族的独特风采,对内蒙古大草原情调心驰神往。同时在该作品中,张承志也成功地塑造了面对不幸不低头、不屈服、顽强坚韧、吃苦耐劳的索米娅和默默承受孙女不幸、珍爱一切生灵的额吉奶奶的形象,这也体现了诗意人生在游牧民族儿女心目中的具体书写。

张承志的作品向我们昭示着民族文艺应有的尊严和高贵,用理想主义的方式维护了人格清纯和情感纯正。作品中体现出了他执著地追求超越世俗、超越理想的人生目标,追求生命的完美和精神的神圣。这才是我们民族文艺应该追求的目标:诗意。

五、结语 针对目前的民族文艺来讲,提倡诗意蕴含着摆脱单纯的理性创作,而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得民族文艺深入到更广大的人群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强调民族文艺的普遍共鸣,而不能仅仅只是脱离实际的虚化构思。因此,针对民族文艺来讲,要彻底摆脱贵族化倾向,倡导世俗化倾向,而走向世俗化的有效途径恰恰就是诗意。诗意不仅可以赋予我们非常感性的形象,更能够提升感召力去点燃生命的热情,和大家一道来欣赏美的历程。所以,不论从启蒙还是从普及的角度来审视,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因为诗意是叩开广大心灵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长中.当代民族文学启蒙叙事的现代性迷思——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一个考察[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2).

[2] 吴畏.游牧民族的诗意人生与汉民族的诗意人生——张承志与梁晓声小说追求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9(1).

作 者:李晓红,硕士,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诗意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诗意的麦子(外二首)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