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梅
摘 要: 活动学习具有情境性、问题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征。历史活动学习有助于知识的转化与获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常见的历史活动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与访谈、参观等。文章围绕活动学习法在中学历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活动学习法 历史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培养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我国对于历史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涉及很少。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了历史意识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高中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并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并且非常反感历史考试。笔者认为,活动学习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一、历史活动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活动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内涵丰富的概念,“活动学习”是指在教师的适度有效指导下,以丰富多样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与交往性的主体活动形式为凭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全面提高和塑造自身素質和完整个性的发展过程[1]。新课程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活动学习,不仅包括课堂内的活动学习,还包括课堂外的活动学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它是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全面发展认知、情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
相对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活动学习具有自己的特征。(1)情境性。活动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对情境的利用和创设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课堂情境,还包括课外、校外的空间和资源[2]。传统的系统学习也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种情境多限于课堂的有限空间,通常是模拟的、假设的情境。活动学习更注重的是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利用。(2)问题性。在历史活动学习中,学生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特定问题或者任务为轴心。活动学习中的问题是开放的、非结构化的,往往比较复杂、多面,并不是只有唯一答案,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科本位,常常超越历史学科知识的范围,具有跨学科性质。(3)自主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只能给予活动一般指导性建议,学生基本是独立完成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不再扮演教学掌控者角色,转变为顾问或者评委的角色,对于学生的活动,更多地承担说明、示范、组织、指导、反馈的功能。(4)探索性。在活动学习的情境中,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开放性与任务的复杂性为学生自主探索留下巨大空间,它要求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大胆尝试、思考探索,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个体在探索中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情感体验[3]。
二、历史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基础
杜威反对“教育即生活的准备”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主张“做中学”,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交际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表现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其中,制作、交际、艺术表现、探究都属于“做”的范围,在他看来,“怎么做”是最难忘记的知识。因此,学生要沿着“怎么做”获取知识,探索世界。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归国后,深切认识到教学与实际脱节的状况,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主体教育理论,21世纪的建构主义理论,都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均成为历史活动学习实施、推进的重要理论支柱。
2.心理学基础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活动”才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和源头,思维逻辑根源于“行动的逻辑”,通过活动的“内化”实现从行动逻辑到思维逻辑的转化。他指出:“实际上的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也就是把活动的格局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概念,哪怕是低级的概念也好。”这种内化就是外部进行的活动,是动作协调的结果[4]。苏联学者加里倍林提出的“智力动作阶段形成”理论也提出:智力动作不同于操作动作,但来源于操作动作,是操作动作的反映,智力动作是通过外部操作“内化”实现的。“内化”即外部动作向内部转化,需要一系列阶段,在不同阶段,动作的执行方式不断得到改造,可以说,活动学习有助于促进外部动作向智力行为转变。
三、活动学习对于培养历史意识的价值
1.有助于知识的转化与获得
知识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国际知识与地方知识、技能知识与情感体验知识等,这些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反复操作与探索才能真正娴熟地掌握与运用。学生参加考试实现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再认,但多数人采取临时记诵方式,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未完全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活动学习可以完善学生已有的系统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吸收这些知识,成为学生个体认知的组成部分,成为长时记忆,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提取信息。
2.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观看纷彩异呈的幻灯片及影视片,然后交流观看心得。面对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影片,学生必定会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深刻体会中国近现代社会衣、食、住、行、通讯的变迁。
3.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历史活动学习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自我激励、互相监督,从而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为巩固历史知识学习成果,可组织一场历史知识竞赛,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在激烈的知识竞赛中,學生不仅可以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人们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由于个人的思维角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历史现象或者人物的个人理解也不尽相同。由于活动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重视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因而能够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开展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拓展训练。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时,涉及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以“秦始皇的功过”为题,进行历史法庭模拟,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论是任何形式的历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品质中。如,在讨论会、辩论会、历史剧表演等形式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默契配合交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常见的历史活动形式
中学历史活动学习有多种方式,主要分为课堂内活动学习和课堂外活动学习,结合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常用的历史活动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讨论
“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也是历史活动叫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笔者重点介绍的历史活动方式。在历史学习中,课堂讨论通常是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议论,在教师的组织下,根据学习的主题或者研究的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张添洲在《教材教法——发展与革新》中总结:“有学者概括了讨论的十大优点:培养发表的能力,培养分享的习惯,培养批评的能力,培养议事的能力,促进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鼓励主动参与,培养积极正向、负责的态度,可用于与个人认知领域、情意领域或一些沟通和社交技巧有关的教学目标上。”一般来讲,适于历史课堂讨论的内容有两大类:一是知识的障碍点,包括每一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二是思维的障碍点,通常是由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难度不适应造成的。比较有效的讨论方式主要有两种:(1)分组讨论式,即教师先展示讨论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后推选代表发言,不足之处由组员补充,进而形成班级各组之间的大讨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智力互补。(2)自由辩论式,也就是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论,最后由教师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小结讨论结果。历史课堂辩论中的辩论题目应该具有可辨性,具备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争议性等特点,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找到相应的事实和材料支持论点,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秦始皇;对历史事件的正面与反面的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制度的评论,如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应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辩论题目时要避免选择那些虚拟的、假想的辩题,没有发生过的事不宜作为历史辩论的题目。除上述两种最常用的课堂讨论方式之外,还有圆桌会议式、座谈会式等。
2.角色扮演
历史活动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实现的,角色扮演则是体现情境性的最好方式。这种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称作“模拟”,历史的活动通过再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演呈现,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历史情感。编演历史剧就是一种有效的角色扮演。在历史新课改中,编演历史剧成为大多数教育者提倡采用的重要历史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开展这种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有三:一是选择主题、确定基本构思、建立要模拟的历史情景,二是与学生讨论剧本、分配角色并帮助各个角色做好表演前的准备,三是做好活动的总结和评价工作。又或者教师可以全权交给学生完成整个剧本及场景的设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肢体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话剧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对于这种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以至于成为闹剧,要计划周详、充分准备。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是一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手脑并用”,历史制作活动的成果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手工制作。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历史模型、历史教具等,制作的一般是教学中涉及的,比如生活用品、历史地图册、教学幻灯片等,在讲授活字印刷术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泥刻字亲自体验。(2)撰写历史小论文。这是以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分析资料,最终以论文形式结题。论文的写作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史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仅如此,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论文论述的历史知识有深层理解,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3)历史编辑物,即学生进行历史方面学习的编辑出版活动,班级中常见的“板报”就是这类普遍的活动,这种活动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既具知识性,又具教育性。
4.历史调查与访谈
根据历史教学目的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谈活动,搜集大量、具体的信息。论证某一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通过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或者周围年长的邻居,聆听他们的叙述,记录他们所讲述的历史,在此过程中还可让学生搜集老照片及实物资料,促使学生参与发现历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例如在讲我国三大改造之后的经济体制逐渐变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回家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年长长辈,并且搜集粮票、布票等事物资料。计划经济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如果在课堂中只凭借教师的讲授,则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计划经济”的具体特征与表现。
5.参观
这是一种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式,指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诸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与历史相关的场所,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获得真实的历史感受。如参观永定土楼、南靖土楼感受中国文化与闽南居民建筑的融合,漳州“台湾街”是典型的南方“里弄”代表,组织参观厦门大学,感受中西合璧、土样并存的近代中国建筑特征。在西安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秦兵马俑,带领学生领略秦时期国力强盛的风采,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董晓,潘洪建,张锡娟.中学物理活动学习的探讨.中学物理,2008-12-01.
[2][3]学习、活动与活动学习,http://lykxw.lyhwxx,2010-06-01.
[4]潘洪建.活动教学理论基础探讨.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