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作者结合当前中学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一、亲其师,信其道——多赞赏
“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而且做他们的益友。只有从心理上认同教师了,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才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成功。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就会导致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很好。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如学生张娜,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她实际上有一定的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我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她制定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的努力,她的数学成绩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积极进取的最佳良方。
二、上课上出“味道”——设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一般都喜欢把部分学生了解的成语典故引进课堂,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探索的兴趣,事实上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为了得出相互独立事件在同一个时间出现的概率大小,在学习概率一课时,我考虑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于是巧妙地用此创设教学情境:假设诸葛亮能够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三个臭皮匠正确解出这道题目的概率分别是0.4、0.45、0.5,假如这三个臭皮匠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能够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哪一个要更高?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很多学生都热情高涨,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妙问生辉——巧设疑
教师要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巧妙地进行启发式设问,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正如《学记》所阐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以疑促思,由思生趣,从趣中学”。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y=kx+b(k≠0)和特殊的一次函数即正比例函数y=kx(k≠0)”时,窗外传来了一阵阵蛙声。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灵机一动,问道:“如果我们把一次函数y=kx+b(k≠0)比作田野里的小蝌蚪,那么我们可以把正比例函数y=kx(k≠0)比作什么呢?”学生先是一愣,立即回答道:“青蛙。”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他们认真地解释:“因为小蝌蚪有尾巴,青蛙没有。一次函数y=kx+b(k≠0)有常数b这条尾巴,而正比例函数y=kx(k≠0)没有。”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反应敏捷、表述准确,学生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
四、学贵置疑——多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置疑,小疑则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者。”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中学应当时常提出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起丰富背景的问题,能预先尝尝科学研究工作是什么滋味的问题。”可见从疑到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开端。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发问。其次要重视归纳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以及探索性演绎法等常见数学研究方法的思维训练。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决定了它更讲究思维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比单纯地学习数学结论更重要。教师应尝试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了解前人发现某一定理的思维过程,精心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科学品质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中形成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129.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5-158.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6.
[4]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