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今后的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促使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教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通过观察、分析、记录,以幼儿默默为例,谈谈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治。
一、问题情境
默默,女,6岁,大班幼儿。由爷爷、奶奶带大,具有自私、易发脾气、自理能力差、情绪失控、爱哭闹等不良性格特征。插班时,不愿意来园,除非老师答应满足她的条件后,才肯让家长走。渐渐地,能顺利来园了,但经常撅着嘴巴、一脸生气地进班。和小伙伴一玩起时,常常无故推打别人,有的幼儿经常被她弄哭,碰到胆大一点的幼儿,她就大喊大叫,又哭又闹。老师介入,她也不搭理,只用哭来表示很委屈。但是默默也有独特的一面,独立性强,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变化,反应快,自信心强,有一定的判别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个案分析
1.遗传和影响。通过和家长的接触与交谈我们了解到,家长脾气也有点急,易生气,稍不如意就冲动,说话像吵架,而且有不文明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对默默有负面影响。
2.教育不一致。全家人都视默默为掌上明珠,特别爷爷、奶奶对默默百依百顺,不愿意听到别人说默默一个“不”字儿,甚至“遮丑护短”,祖辈过度溺爱孩子。父母又强制她必须听话,信奉“不打不成器”,这样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幼稚、叛逆、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三、教育对策
1.结合游戏,进行引导。针对默默的情况,我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默默提高认识,逐渐适应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如语言活动“我是中班小朋友”,通过讨论、谈话,让默默将自己以前的行为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表演游戏“做客”,在活动中默默对小家庭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表演,在表演中,通过扮演客人,学到了许多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正是她学习待人、互助友爱的基础之一。又如,区域活动“找朋友”,大家都喜欢找友好的小朋友,有的幼儿不想找她,默默便明白自己以前的许多做法是错误的。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些活动,默默学会了思考问题,认清了自己,从而减少了任性、攻击等不良行为。
2.有意忽略,降温处理。在日常活动中,一旦发现默默有冲动行为,我们就对她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意忽略,必要时实行短时间的降温处理。有一次上课时她发出怪音有意捣乱,影响正常秩序,我说:“请别出音儿了,小朋友没法听课了。”默默便大声说:“我告诉我奶奶去,打死你。”说完,便大哭起来。当时我想哄哄她,但是那样只能火上浇油,于是我不理她,渐渐地,她的声音变小了,这时我悄悄对她说:“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老师格外喜欢。”以后再遇到她的任性行为,我都采取这样的方法。几次下来,默默有了很大的进步。
3.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进行随机教育。有一次,依依不小心丢了手帕大哭起来,老师重新给她一个,她不要,这时,默默安慰她:“别哭了,老师不是给你一个了吗?哭也没有用,下次保管好别再丢了。”我立即说:“瞧!默默说得多好啊,像个大姐姐,默默以后也不会随意哭鼻子了,对不对,默默?”以后只要默默无理取闹,我就鼓励她要像大姐姐一样,果然她进步很大。
4.家园配合,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家里、在幼儿园和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我让家长在家里给默默提供油画棒、剪刀、拼图等,让其尽情发挥,家长给予鼓励。这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同时,家长以榜样示范,强化正确行为。要求默默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解决问题,教会她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默默的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变得活泼,有爱心。能与小伙伴友好地交往,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小伙伴对她也很认可。要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为,还需要家园共同努力,循循善诱,才能逐步实现。相信长此以往,默默小朋友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